12月12日,清新区“百千万工程”第四场新闻发布会召开,通报禾云镇最新工作进展。清新区委副书记潘康凯参加会议,禾云镇委书记、镇长刘志弘作了工作报告,相关领导回应了现场记者的提问。
笔者从会上获悉,今年以来,禾云镇聚焦规划引领,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镇域经济提质增效、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政务服务环境营造取得新进展。其中,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攻坚的成绩尤为亮眼,截至目前,禾云镇新签约项目9个,完成新增投资项目总额51.5685亿元,超额完成预计新增投资40亿元以上。
争当“排头兵”,区级层面对禾云寄予厚望
禾云镇是清新区北部“产业新城”,利用自身资源禀赋更好更快推进“百千万工程”,争当全区“排头兵”有基础、有底气。清新区对禾云镇寄予厚望,在发布会上再一次从全区大局的高度明确了对该镇的工作要求,为该镇接下来进一步抓项目抓产业指明了方向。
发布会指出,推动“百千万工程”落细落实,关键是产业和项目。禾云镇要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聚焦“百千万工程”,紧紧围绕“四个清新”,坚持“一城两园三地”发展愿景,突出抓好“经开区”禾云片区规划建设,坚定不移实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战略,不断增强镇域经济辐射力和产城融合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奋力推动禾云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进步。
要着重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坚持抓大企业、大项目、大产业、大平台、大环境,立足广东清远经济开发区(禾云片区),以建筑陶瓷、稀有金属加工、家居定制及新材料制造等为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智能制造、前沿新材料、绿色建材、智能家居、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集群,打造新材料应用创新基地。抓紧谋划碳纤维项目、肉牛全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引进落地,全力促进项目动工建设。重点打造特色工业集中区,依托先导集团打造稀有金属材料产业园,依托国家消防产品检测中心广东基地打造先进新材料产业园,促进陶瓷行业转型升级打造绿色陶瓷园,成就绿色健康产业标杆。
此外,还要大力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珠三角康养地”,以沙河片区为中心,完善旅游驿站,继续挖掘鸟笼手工艺市场开发潜力,以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振兴。大力打造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围绕清新区清远麻鸡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具有鲜明清远鸡文化形象的多功能园区,继续探索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养殖户”的联农带农模式。
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亮点纷呈
早在今年年初,清新区就把2023年定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攻坚年”,禾云镇紧紧围绕发展定位,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努力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取得新进展。
根据发布会通报数据,截至目前,禾云镇新签约项目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个;计划今年新增投资项目总额10亿元,目前已完成51.5685亿元,超额完成预计新增投资。
该项工作的积极增量,得益于禾云镇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协同统筹工作机制。该镇建立招商引资领导小组专项机制,提前谋划2022-2035年禾云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积极主动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今年以来,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带队主动外出精准招商对接推介活动11次,邀请接待考察项目用地客商14批,举办现场发布会、签约会5场。
同时,该镇依托广州对口帮扶契机,加强对接省会广州市项目资源。并推行领导直接联系企业制度,对重点项目做好跟踪落实,积极支持保障项目各环节工作,对出现的问题多部门联动排忧解难,推动项目早建设、早投产、早收益、早日带动镇内经济发展。
一系列的“组合拳”之下,镇内项目建设进展喜人。华润清远清新旭阳、景明农光互补项目分别完成计划总投资进度54.21%和31.57%;总投资约13.5亿元人民币的清远市禾光新能源有限公司300MW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已经做好前期地块踏勘,前期工作进度完成80%;年产1万吨级高级碳纤维制品项目正在进行土地招拍挂手续;其余各个项目均在有序推进。
乡村运营、典型村培育扎实推进
当前,清新区大力实施乡村运营,探索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路径。
在这个背景下,禾云镇推出西社、东社、桂岭、杨桃树四个村作为运营试点村,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方式,探索落实兴村富民的多元运营机制。
其中,西社村干部带头整合土地,吸引天强种植专业合作社、穗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相继进驻成立,并充分利用结对帮扶单位力量推动产业发展。如今,新种的200亩优质水稻、200亩竹笋、130多亩仙草让西社村的发展面貌焕然一新。桂岭村把生态资源、农业资源、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引进胜龙牛业肉牛全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杨桃树村盘活村用地资源,引进农业企业推动清远鸡养殖标准化、规模化,既保证产品质量,又保障了养殖户的利益,有效带动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东社村的答卷“动作”更加引人关注。作为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清新区乡村运营试点村,该村通过党建引领,采取书记领头、党员带头的方式组织统筹、整合资源资产,以“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的形式整合整治土地300多亩,引进广东粤好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期已投入1500多万元,已建成高标准温室大棚100亩,年产优质无公害绿色水果、蔬菜约200万斤,并带动了周边村集体及周边30余名村民种植,村集体每年增收20多万元。东社村还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建立了乡村运营雁归库、人才库、资源库和项目库,推动形成乡村、人才和市场三向奔赴的共享格局。
南方+记者 江绮雯 贺欢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