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旧家书,如何呼唤游子“常回家看看”|双城名家共话文化传承

南方深读
+订阅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今年的汕头,“纷至沓来”最合适不过,来的不仅有数以千万计的游客,还有世界各地的潮人社团。

全球150多个社团齐聚汕头参加国际潮团总会2023年度会员大会;知名侨领谢国民、林楚钦分别携“侨后代”回乡寻根考察;300多名泰国青少年赴汕头学汉语、看非遗、访高校⋯⋯今年以来,汕头有关部门已接待港澳台侨访问团近250批次超4000人次。

有意思的是,凡是访问团出现的地方,必然有侨批的踪迹。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汕头市档案馆现馆藏实体数量超过8.6万件,侨批电子数据超过14万件,为国内最多。

国际潮团总会实务研讨班上,潮团侨领手写侨批,用新侨批的形式写下自己对家乡发展的深情寄语。

国际潮团总会实务研讨班上,潮团侨领手写侨批,用新侨批的形式写下自己对家乡发展的深情寄语。

200多公里外的另一座侨乡厦门,曾是福建华侨侨批集散中心,如今侨批活化也有新的探索——歌仔戏《侨批》不仅开启全国巡演,更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地方戏曲的创新发展唱响了海内外闽南人的集体情感。

厦门歌仔戏《侨批》剧照。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供图

厦门歌仔戏《侨批》剧照。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倡导弘扬“嘉庚精神”,在汕头视察时强调要保护好“侨批”文物。

2013年,广东、福建两省联合申报的“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侨批保护传承按下了“加速键”。10年来,同为侨乡和特区的汕头与厦门奋力讲好侨批故事。

汕头、厦门专家认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侨批文化与嘉庚精神的内涵高度契合,“侨批里的中国心”和嘉庚精神里的家国情怀是一致的。

作为侨乡独有的文物,侨批如何发挥联系海外侨胞纽带的作用?我们又该如何深刻理解侨批文物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两地专家展开对话。

跨山海

“家乡的盛事就是我的大事”

距离汕头3000多公里的泰国,是东南亚国家中潮汕籍华侨华人最多的国家之一。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林楚钦万万没想到,小时候跟父亲去唐人街寄回国的侨批,几十年后还能在泰国遇见。

这显然不是巧合,而是准备已久的惊喜。今年7月,汕头在泰国举办“三江出海 一纸还乡”侨批历史文化展,筹展期间主办方得知林楚钦挂念父亲寄批往事,就到他的故乡寻批,最终找到了两封由林楚钦父亲寄给侄儿的侨批。

见字如晤,纸短情长,林楚钦瞬间就红了眼眶。侨批是家国情感的纽带,以前是,现在更是。

看到父亲的侨批后,林楚钦坚定了要回乡看一看的决心。一个月后,林楚钦特意调整公务,赴汕头出席大会并表态:“家乡的盛事就是我的大事。”

之后,他又带了一批“侨后代”回到汕头寻根,先后参观侨宅、古港等地,了解侨批故事。他希望青年一代能够了解华侨奋斗故事和中泰友好交往历史,同祖国家乡同建共赢,同圆共享中国梦。

“三江出海 一纸还乡”侨批历史文化展上展出的侨批实物。受访者供图

“三江出海 一纸还乡”侨批历史文化展上展出的侨批实物。受访者供图

这一幕似曾相识。

爱国华侨谢易初上世纪从汕头市蓬中村“下南洋”创立正大集团,如今他的儿子谢国民已84岁高龄,仍不远千里带着儿女返乡寻根。“要把华侨华人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精神代代相传。”一直是谢国民的心愿。

当谢国民的侄子、正大集团资深副董事长谢炳得知蓬中村祠堂进行修缮时,他二话不说捐资支持,助力乡村祠堂升级为华侨文化展览馆,留住侨胞乡愁记忆。据不完全统计,该村旅外乡亲累计捐资达2000多万元,其中包括建设华侨学校、老年人活动中心、铺设村道、设立奖学基金等。

今年以来,汕头先后在香港、深圳等地举办侨批文化主题展览。

深圳潮人海外经济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深圳潮海艺术院副院长林楚东认为,侨批是潮汕文化的文脉,过去很多海外游子通过侨批联结潮汕的父老乡亲。如今侨批外出展览,能让更多潮汕后代认识祖先漂洋过海艰苦创业和爱国爱乡的传统。

不难看出,昔日流转两地的侨批,如今跨越山海的思念,成为汕头打开对外交流大门的一把钥匙。

在侨乡厦门,侨批兴起曾带动金门侨批业的诞生和发展。

研究侨批多年的福建省集邮协会邮展委员叶建伟说,金门第一家侨批局是20世纪30年代由厦门正大批局设立的分局,1949年后金门才独立设立了批局。侨批历史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末,而金门侨批的经营持续了更长的时间,金门三益批局一直经营到2001年,被称为“末代批局”。

过去海峡两岸的闽台先民也是用侨批实现物质和文化的交流。”在长期从事陈嘉庚生平及嘉庚精神研究的学者、集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董立功看来,以侨批为载体讲好故事,不仅可以激活两岸民众共有的情感记忆,更能在两岸民众之间搭建文化交流之桥,拉近两岸民众的心理距离,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陈嘉庚纪念馆。陈嘉庚纪念馆供图。

陈嘉庚纪念馆。陈嘉庚纪念馆供图。

董立功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陈嘉庚先生等前辈先人的毕生追求。

当前,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突发因素超出预期,对我国发展目标和战略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弘扬嘉庚精神和侨批文化,都有利于引导青年一代厚植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主动把个人成长发展放在国家需要的历史坐标中,自觉承担起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同时,弘扬嘉庚精神和侨批文化,还可以团结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发挥他们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寻过往

一纸侨批就是一段创业史

座落在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的侨批文物馆,是游客了解汕头华侨史的一扇窗口。

馆内,一封新加坡侨批吸引了许多游客围观——华侨陈莲音女士“下南洋”卖冰棒,收入微薄,当得知家乡的母亲脚受伤时毅然寄钱回来,并在侨批中以“天伦之罪”自责未尽孝道⋯⋯

“一纸侨批就是一段海外侨胞的艰辛创业史,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浓厚的家国情怀。”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名誉馆长林庆熙说,那个年代女性下南洋非常少见,该华侨生活并不富裕,但她时刻牵挂家中长辈,不仅体现潮汕女性自强自立的拼搏精神,更折射出潮汕人爱国爱家、行孝诚信的优良品质。

尽管年近八旬,但林庆熙在这里工作超10年,他经常忙着整理侨批档案,于历史的碎片中寻找华人华侨故事,这些侨批可以说是承载了他们的集体记忆。

汕头侨批文物馆内展出的一封华侨寄给母亲的侨批。杨立轩 摄

汕头侨批文物馆内展出的一封华侨寄给母亲的侨批。杨立轩 摄

在馆藏的超过8万封侨批中,林庆熙看到,海外侨胞深受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熏陶,形成强烈的“根”的意识,他们舍命拼搏,任劳任怨,为的是履行自己临别的承诺,尽快将自己所得的血汗钱寄托回家乡赡养长辈和妻儿,做到讲信誉、讲诚信。

“侨批文化的核心之一是诚信精神。”董立功认为,厦门与汕头同属闽南文化圈,二者地缘相近、语言相通、文化相融,侨批文化与嘉庚精神中蕴含的诚毅品格高度一致。

厦门留存的侨批。

厦门留存的侨批。

传承华侨和侨批文化,汕头和厦门都在行动。

汕头市档案馆开展侨批档案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精选并汇编了10册《资料丛编》,同时把侨批文化送进校园,与大中专院校共建思政课实践基地,举办侨批专题讲座,逐步向下一代普及。

汕头市纪委监委选取提炼了侨批等潮汕文化中的廉洁内涵,拍摄“廉润潮韵”系列廉洁公益广告,阐释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厦门是陈嘉庚先生的出生地,从2014年起,厦门把每年10月定为“嘉庚精神宣传月”,举办征文大赛、学术研讨会、电视访谈等活动。

“侨商回乡作贡献,是嘉庚精神的重要践行者,这些过程蕴藏着很多故事值得去创作和讲述。”董立功说,当前厦门正通过影视产业的推动,吸纳更多侨商资金投入,讲好海外侨胞的中国故事。

纪录片《百年巨匠——陈嘉庚》在厦门大学举办开机仪式。新华社发

纪录片《百年巨匠——陈嘉庚》在厦门大学举办开机仪式。新华社发

“嘉庚精神和侨批文化的内涵高度契合。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爱国爱乡是侨批文化的重要内涵。陈嘉庚先生也是爱国爱乡的典范,嘉庚精神中的‘忠公’其实就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侨批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所以重信守诺也是侨批文化的重要内涵,这与嘉庚精神中的‘诚毅’高度吻合。还因为陈嘉庚先生本身就是华侨的杰出代表,所以嘉庚精神与反映华侨艰苦创业、爱国爱乡、重信守诺的侨批文化的内涵高度契合,也就很好理解了。”董立功认为。

“总书记评价了华侨、侨批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而我们所强调的‘侨批里的中国心’和嘉庚精神里的家国情怀也是一致的。”林庆熙说。

新探索

将侨批元素融入城市主题曲

让侨批以不同形式“活起来”,汕头和厦门都有探索。

布袋戏艺人黄日兴为赚钱迎娶心爱的姑娘如意,义无反顾下南洋,不料被骗踏上“卖猪仔”之路;为帮黄日兴逃出金矿,并将华工的血汗钱带回家乡赡养父母家人,华工阿祥拼尽性命⋯⋯今年8月,一部反映19世纪闽南人“下南洋”的厦门歌仔戏《侨批》开启全国巡演。

“利用侨批文化创作地方戏曲,抓住了国际性题材,非常有价值。”一名看过巡演的观众这样评价。

厦门歌仔戏《侨批》剧照。 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供图

厦门歌仔戏《侨批》剧照。 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供图

相似的尝试,汕头不甘落后。

近日,潮曲表演唱《烽火侨批》获得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小型节目金奖,该作品演绎了抗战时期海外侨胞爱国爱乡的典型事例,以及海内外同胞与日寇艰难博弈、虎口夺批的斗争奇迹。

潮曲表演唱《烽火侨批》剧照。广东潮剧院供图

潮曲表演唱《烽火侨批》剧照。广东潮剧院供图

时间再往前,2020年汕头创作了首部侨批题材话剧《风雨侨批》,讲述华侨商人爱国爱家的动人故事,在形式设计上融入大量民俗文化与“侨”文化,让观众感受到沉浸式的观剧体验。

汕头还把侨批元素融入最新的城市主题曲,通过童声唱出华侨“少年游汕头”的家乡回忆。该主题曲从歌词、编曲到MV取景,多角度展现百年侨乡文化,并向全球侨胞发出“常回家看看”的邀请

今年9月举行的国际潮团总会2023年度会员大会上,主办方向全球潮籍侨胞发出“丝路来信·全球共写平安批”活动邀请,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个国际潮团300名嘉宾同落笔,向世界寄出美好祝福。

“丝路来信·全球共写平安批”活动中,来自法国、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的几位侨领手持刚刚写就的侨批。

“丝路来信·全球共写平安批”活动中,来自法国、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的几位侨领手持刚刚写就的侨批。

在“三江出海 一纸还乡”侨批历史文化展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通过视频表示:“这十年来我们看到,中国不仅着力保护侨批历史和文化,也与很多国家开展合作保护侨批,将其视为全人类共享的珍宝。我期盼中国继续在文化遗产保护和跨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让我们一同努力将世界变得更好。”

“民间习俗、宗教信仰、乡规民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连接海外侨胞的精神纽带,而地方戏曲则是民俗节庆活动中不可缺失的部分。”谈及侨批文化宣传推广,董立功表示,要鼓励民众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民俗节庆活动等,激发公众的保护意识,提升文化自觉,充分调动公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双城对话

三问传承与“活化侨批文化

◉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名誉馆长 林庆熙

◉集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董立功

一问:侨批意味着什么?

林庆熙:侨批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接海外,具有本土性,也具有世界性,是中国人的记忆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记忆遗产,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独特载体。

董立功:侨批是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侨胞对所在国和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历史真实见证,侨批也承载了华侨华人与家乡亲人之间的感情寄托。

二问:“活化”侨批有怎样的价值

林庆熙:借助丰富的文艺形式、多元的传播媒介,继续讲好一封封侨批背后的汕头故事、广东故事,能够为传承和弘扬侨批文化作出自己的努力,让侨乡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时空中焕发新光彩,让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董立功:如今,出国举办侨批展览是一种选择。如果能在网上建立侨批数字博物馆,推动侨批数字化和电子化,对于扩大侨批文化的影响力、广泛联系海外侨胞将起到更加积极作用。

三问:华侨精神如何塑造侨乡文化?

林庆熙:近年来,汕头以侨批档案为教材,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

董立功:华侨捐资兴办学校并不少见,如陈嘉庚捐资助学行为是他在文化方面对家乡最突出、最直接的回馈,汕头也有华侨捐资的汕头大学等。不论是厦门大学,还是汕头大学,都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提升了所在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文化竞争力,提高了市民的文化艺术素养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南方观察

做好侨文章 激活侨动力

文/维辰

何为华侨精神?从侨批和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事迹中,便可管窥一二。

“海邦剩馥,见字如面。”在百年侨乡汕头,坐落着我国首个侨批文物馆。海内外远隔重洋,在那个没有银行、邮局互通的时代,一封封侨批维系着华侨华人与家乡亲人之间的思念和牵挂,承载着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潮汕人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侨批业在20世纪70年代末退出历史舞台,但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心系桑梓的侨批文化,依然历久弥新。

“久客南洋,心怀祖国,希图报效,已非一日。”20世纪初,陈嘉庚目睹近代中国遭受的内忧外患,开始探求民族自强和复兴的道路,他将“实业”与“家国”高度融合,“中国欲发达实业,南洋实为重要之地”,支援祖国进步事业;他倾产兴学,教育救国,“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这种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的品格,关心祖国建设、倾心教育事业的诚心,风范长存、精神永驻。

艰苦创业、恋祖爱乡、回馈桑梓,嘉庚精神与侨批文化的内核是一样的。

“潮梅经济命脉,悬于南洋批汇。”作为全国著名侨乡,汕头经济特区因侨而立、因侨而兴。汕头第一条铁路、第一个自来水厂、第一座电厂等,都离不开侨胞的支持。陈嘉庚创办和资助的厦门大学、集美学校等118所学校,同样为祖国、为厦门教育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

迈步向未来,需要做好“侨”文章,凝侨心、引侨智、聚侨力。一方面,保护好侨批等历史文化资源,加强研究,多形式展现其历史价值、时代意义,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把侨批文化、嘉庚精神传下去;另一方面,以“侨”为桥,打造对外开放平台,携手侨胞融入高质量发展大局,将“侨资源”转化为“侨动力”,实现共赢发展。

拓展阅读

《白蛇传·情》VS《新龙门客栈》,戏曲如何戳中“流量密码”

潮州古城VS福州三坊七巷,千年古韵因何绕梁

【总策划】黄灿 陈志

【策划】罗彦军 李贺 陈戈

【采写】南方+记者 杨立轩

【统筹】王会赟 李培 丁建庭

【执行】伍青 廖奕文 苏仕日 辛均庆 钟展锋 何雪峰

【设计】张芬 

编辑 何雪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