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位于佛山市高明区杨和镇沙水村的新广农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广农牧”)白羽肉鸡育种研发基地一派热火朝天,工人们正在加紧赶工,基地要在年底投产。
基地于去年3月31日开工建设,整个项目完成后,基地内白羽肉鸡的存栏量可达30万羽, 一年可以提供“广明2号”父母代种苗1200万套、商品代鸡苗3000余万羽,可满足供应全国市场需求的20%,这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白羽肉鸡品种走向市场的步伐。
两年前的此时,由新广农牧研发培育的“广明2号”白羽肉鸡配套系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实现了我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零的突破,“从0到1”之后,国产白羽肉鸡在与长期占据市场的国外品种的“交锋”中,有着怎样的市场表现?如何加快“广明2号”白羽肉鸡新品种应用推广?这一直是业内颇为关注的话题。
十年磨一剑,打破国外垄断
说起白羽肉鸡,大家可能会感到陌生,但其实在黄焖鸡的小店、炸鸡店以及超市看到的冷冻鸡腿、鸡翅等食材,大多都出自于白羽肉鸡,数据显示,白羽鸡肉占我国鸡肉总量的比重超60%。
过往,我国白羽肉鸡种源100%从国外引进,“过去我国使用的白羽肉鸡种源,祖代鸡都要从国外引进,而且一个周期大概450天性状就会变差,不得不淘汰。”新广农牧总经理罗海生说。
为打破国外在白羽肉鸡领域对种源的垄断,广东2010年启动白羽肉鸡自主培育工作,组织以新广农牧为主体,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尝试开展白羽肉鸡选育工作,构建企业自有种质资源基因库。
基于黄羽肉鸡育种经验,新广农牧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在摸索中前行,于2013年培育出“广明1号”白羽肉鸡,但同一天龄体重比国外差,传统育种方法遇到瓶颈。2014年,新广农牧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支持下建设了新品系选育场,并与牧医所鸡育种创新团队签订了科企深度合作协议。
与此同时,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文杰研究员带领团队常年入驻新广农牧公司,并将其自主研发的10多项新技术运用到育种创新进程中。
2021年底,好消息传来——我国自主育种的首批三个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其中包括新广农牧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联合培育的“广明2号”白羽肉鸡,标志着我国白羽肉鸡育种攻关实现“从0到1”的实质性突破,我国白羽肉鸡种源百分之百依赖进口的局面被彻底打破了。
十年磨一剑。“广明2号”的培育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先后遇到了育种素材积累时间短、育种新技术应用不够、推广体系不完善等多重困难。在文杰看来,企科深度融合为“广明2号”的问世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其中技术创新尤为关键。
如2017年,牧医所将“京芯一号”育种芯片首创的基因组选择技术全面应用到“广明2号”育种中,通过大数据集成、处理,使饲料报酬和产蛋性能等性状的遗传进展大幅提高;B超仪、X光机等先进设备的应用,实现了胸肌重、腿骨强度等重要性状的精准测定。创建了肉品质和抗病力选育技术,建立了育种数据管理云平台,极大地提高了遗传选择的准确性和效率。
“一路走来,十分不易,我们用黄羽肉鸡的利润投入到白羽肉鸡的研发,先后投入了8亿元。”新广农牧公司董事长梁尚根至今难以掩饰心中的激动之情。
自此,白羽肉鸡有了“中国芯”。
迎来新起点,市场渐崛起
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如何快速占领市场,赢得市场认可,才是该品种成功与否的关键。
“发车!”在日前举行的广东省白羽肉鸡品种推介暨种业创新园竣工投产活动现场,号令响彻佛山高明的皂幕山林,满载8万套“广明2号”父母代鸡苗的货车,从新广农牧白羽肉鸡育种研发新基地缓缓驶出,加速奔向北方市场。
时至今日,“广明2号”市场推广范围已至辽宁、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湖南等地,众多白羽肉鸡龙头企业纷纷引进。
然而,“广明2号”在2022年刚推向市场时,反响并没有那么好。在新广农牧白羽肉鸡育种研发基地负责人李森看来,原因有很多。
其中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国内的养殖户都依靠国外的品种,对国内的品种的性状不了解,都不敢轻易尝试,“企业养着国外的品种正赚着钱,为什么要改换国内的品种?”李森说,刚开始,“广明2号”刚获得国家审定,知名度比较低,市场认可度不高。
市场的竞争是激烈而残酷的,当“广明2号”的市场推广稍见起色时,国外的育种企业又向国内推广更优质的品种,这让刚站稳脚跟的“广明2号”面临更强劲的对手。“之前国内没有白羽肉鸡新品种时,他们随便推广一个品种,都受国内养殖企业的欢迎,我们的新品种一推出,国外企业感受到竞争,就向国内推广更优质的品种,迫使行业竞争更为激烈。”李森分析。
“广明2号”的市场之路,就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行。据新广农牧副总经理刘大伟介绍,2023年1—11月,累计推广“广明2号”父母代160万套,预计全年可推广200万套。2023年底广东省白羽肉鸡种业创新园祖代1期投产,广明祖代种鸡存栏将达到35万套,产蛋鸡存栏超过20万套。2024年可向市场供应“广明2号”父母代500万套左右。
汇聚大合力,坚韧向前行
“广明2号”能在激烈的市场中坚韧前行,首先离不开起自身的不断升级。“品种的性状一定要过硬,才能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李森说。
李森介绍,近年来,新广农牧公司逐步将B超、X光表型测定等多项先进育种技术应用到肉鸡育种,不断探索肉鸡育种技术的新突破,自品种过审后至今,“广明2号”又更新了两个世代的选育,肉品质、抗病性能优于国外品种,饲料转化率也已经非常接近国外先进水平。
除了加强自身售后服务团队的建设,公司还与专业的售后服务团队合作,内外合力,共同提升公司的售后服务水平。李森表示:“我们正在谋划定制化育种,国外品种很难做到,这也是国产化品种的优势。”当然,一个新品种要想在市场走得更远,也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去年8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自主培育白羽肉鸡品种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加强统筹指导、加强组织推动、搞好行业服务、发挥主体作用、营造良好氛围5个方面具体措施,通过加快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不断提升我国自主培育白羽肉鸡品种的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持续强化政策、资金支持,安排资金用于广东省白羽肉鸡种业创新园建设,以及白羽肉鸡新品种推广,打造白羽肉鸡国家品牌。
“种企是现代种业主体,种企强则种业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一如既往加大对种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继续深化“科企合作”“央地合作”,扶持种企做强做大,大力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省人大代表、韶关市翁源县得宝家庭农场市场销售、广东绿宝农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郑桂林则建议,对于新品种的推广,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力度,对于一些好的品种,可以适当进行补贴,同时,育种企业自身也要发挥能动性,跟大型的养殖场进行紧密合作。
南方+记者 黄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