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在网上冲浪的你
最近一定在评论区
见过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子涵”
猫咪进食的视频底下
有网友问
“我家子涵怎么连饭都不敢吃?”
幼儿园小朋友800米跑步比赛
网友又开始“整活”
“我们家子涵为什么没跑第一?”
“老师,以后800米这种活动
我家子涵就不参加了”
全网都在关心“我家子涵”
看得人摸不着头脑
那么问题来了——
“子涵”到底是谁?
据了解
被玩成梗的“我家子涵”
网传来自一张聊天截图
因为自家孩子上学
被蚊子咬了一口
图中的子涵妈妈便在微信群里
对幼儿园老师兴师问罪
甚至质问
“为什么不咬其他人”
夸张言论看得网友有点儿懵
虽然无法证明
这张聊天截图的真实性
但“子涵”却一举成名
网友模仿该名家长口吻
进行“二次创作”
于是成千上万个“子涵”
近期出没于各类视频的
“关心”评论里——
也有网友表示“躺枪”
因为自己就叫“子涵”
网络热梗的狂欢
有对现实社会的投影
许多网友表示
之所以对“子涵梗”有共鸣
是因为身边真有这样的“子涵家长”
有从事幼师行业的网友说
外行看乐子
真幼师已经开始“汗流浃背”了
有幼儿园的老师反映
现实中真遇到过类似情况
“午睡时间,家长会发微信
让我们去看看孩子身边有没有蚊子”
“幼儿园教室有长期备用的驱蚊水
但有家长觉得效果不好
还有家长要用指定牌子的驱蚊水”
不过,这位老师也提到
家长的态度不会像
截图里的“子涵家长”那么咄咄逼人
所以家长提醒完
老师照做就可以了
有的老师还学会了“主动出击”
在家长没发问之前
主动告知孩子情况
如何看待“我家子涵”在全网出圈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课题分离”,意思是在人际关系中,要分清什么是我要负责的,什么是别人要负责的。在亲子之间,做到课题分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父母有时会下意识地把孩子和自己捆绑在一起,觉得孩子还没有长大还不能独立,作为父母应该代替他去解决问题,或是觉得如果孩子没有做好某件事,代表我做父母做得也是失败的。
但其实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孩子有孩子的课题,父母有父母的课题。
课题分离不代表完全冷漠不管。父母确实应该在不同的阶段,提供必要的支持。
在孩子年纪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做一些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转化为和孩子共同做决定。最后,把主动权交还到孩子手上。
孩子并不需要一个“真空无菌”的成长环境,他们更需要一个真实的成长环境。这个世界上本来就存在冲突和烦恼,偶尔面对一下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子涵体”之所以出圈,有对“巨婴家长”的讽刺,也有对教师压力的同情。从一个蚊子包展开“连珠炮”式的追问,透露着小题大做的荒谬感,背后却是家校沟通的边界问题。
回归既存问题,家长和老师的拉扯最终指向的是孩子选择空间的被迫缩减。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则在于家长和老师让沟通开诚布公地进行,让孩子的自在生长成为可能。
家长在和老师的沟通过程中,要对老师的职业工作内容保持基本的尊重,少些对孩子控制力的索求,给予孩子自我选择的空间。多一个家长能在关心孩子的同时学会“放手”,世界上就少一个“子涵”,不需要在大合唱时站在班级中间,不需要一定出现在老师的相机镜头里,而是更快乐、更自在地享受和体验生活。
“教育并非将水桶装满,而是点燃微暗的火”。“我家子涵怎么了”爆火的背后,我们希望家长对孩子的爱能够回归到孩子本身,我们期待更多自我空间被探索,更多的关怀能够在适度的边界内安放。
给予他们肆意翱翔的自由天空,让他们心中的光先成星火再成燎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