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 | 一座粤北山区县城的“旧改”样本:在“新陈代谢”中延续城市文脉

南方+ 记者

旧城是城市发展的起点,蕴含着城市的“根”和“魂”。

时过境迁,旧城中的建筑、路面、管道等“硬件”的损耗,逐渐影响到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城市形象,城市更新不可避免。对韶关始兴而言,这道城市更新的民生考题有着不一样的难点:作为粤北的山区小县城,有限的财政资金如何尽可能用在“刀刃上”?作为一座千年古县,面对老旧小区中的大量历史文化建筑,又该如何在城市的“新陈代谢”中延续城市文脉?

从2021年开始,一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绣花”功夫推动城镇老旧小区“微改造”的城市更新行动在始兴展开。这是始兴为民办实事的城市更新过程,也是唤醒“老城记忆”的寻根行动。

始兴墨江河畔日景。

连片改造后的老旧小区,搬走的居民又搬回来了;社区新增的公共空间里,老人、小孩在此玩乐;市民记忆中的“老城地标”得以保留,一座座老旧建筑被串点成线,城市的文脉在历史空间的活化利用中得以复兴、延续。

在赢得群众口碑的同时,始兴探寻出一条山区小县城的城市更新之路。如今的墨江两岸,城市的“颜值”与品质在全周期管理、全域化治理中不断跃升。一座宜居、满目皆景、底蕴厚重的人文县城生气勃勃。

“旧改”如何精准抓痛点?

居民按需“点菜”

“时隔十年,我又搬回来住了,还是这里住着更舒心。”看到小区换新颜,搬走的老街坊又纷纷搬回来居住。推窗见绿、出门即景的美好,如今是始兴墨江河畔丰收林业小区居民的生活标配。

在几年前,这里还曾是居民想尽办法要搬离的脏乱差老旧小区。改变源自2022年,始兴县把40多年房龄的丰收林业小区纳入了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消息传到小区居民的耳朵里,改什么、怎么改是每一个小区居民最关心也是最担心的问题。

这是每个改造小区都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改什么、怎么改?

改造后的丰收林业小区远景。邓斌/摄

“如何才能以小投入实现好效果,改到群众‘心坎’里?”始兴县住管局负责人介绍,这个老旧小区改造之问,始兴从两方面破题:

——改造前给小区全面“体检”,找安全隐患和设施、服务短板。路面破损、外立面脱落、排污设施不完善……老旧小区各有各的痛点,改造工程没有具体的模板,但“万变”不离为民服务“其宗”。在“体检”的基础上,始兴按照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原则,着力优先补齐雨污分流、环卫设施、消防安全、停车场等民生方面短板,推动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

——推行“点单式”改造模式,让居民按需“点菜”,一小区一对策制定改造方案。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始兴坚持共谋共建的改造理念,不仅解决了居民的揪心事,还充分调动了居民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丰收林业小区而言,居民呼声最高的是“一老一小”等适老化及适儿化改造。通过拆建并举的方式,丰收林业小区建设了儿童游乐区和老年活动场所,加强老旧小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统筹建设养老、托育等社区服务设施,补足“一老一小”服务设施短板。

老旧小区改造增设的“一老一小”设施。邓斌/摄

改变不止于此。丰收林业小区还全面改造提升了居民反映强烈的外立面破损、小区昏暗、消防设施陈旧、停车难、管线管道混乱等老旧小区“通病”问题,不仅让“面子”更好看了,“里子”也更好住。

丰收林业小区从“脏乱差”到“净畅美”的“美丽蝶变”是始兴县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始兴县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聚焦老旧小区居民急难愁盼的问题,累计投入4.5亿元改造老旧小区36个,以“小切口”带动群众生活发生“大变化”,以小投入实现好效果,让3万多老旧小区居民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粤北小县的经济账:

花小钱如何办大事?

仅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5年改造规划的任务,投入仅4.5亿元便撬动了始兴县城大变样。

这笔账始兴是怎么算的?老旧小区改造是千头万绪的系统工程,在实际操作中首先面对的“难题”就是——资金从何而来?始兴是经济小县、人口小县,不可能投入大笔的财政资金去搞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我们考虑到主城区老旧小区分布相对集中,如此大规模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始兴县住管局负责人介绍,在考虑实际情况后,始兴优先选择改造条件成熟的小区作为试点先行先试,在全面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始兴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五年(2021-2025)规划》,采取“实施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的办法,科学安排改造时序。翻开始兴“旧改”的施工图,沿着墨江河畔的一个个老旧小区被红框圈了起来,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最终达成“连片”改造的效果。

改造后的丰收林业小区干净整洁。邓斌/摄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在这张蓝图的指引下,始兴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杠杆作用,探索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通过争取中央、省级等各级资金支持,以及发行国债、专项债等方式筹措改造资金。“同时,我们还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引导老旧小区居民按需自筹资金参与住宅加装电梯等改造项目。”始兴县住管局负责人介绍。

针对外墙脱落、道路损坏等“通病”,始兴大力实施老旧小区“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四大提升工程,推动老旧小区脱下“旧衣”,换上“靓装”,展露“新颜”“全县目前已完成建筑外立面修缮13万多平方米。”始兴县住管局负责人介绍。

方寸之间见天地,细微之处有乾坤。除了让“面子”更耐看,始兴还注重违建整治、管网改造、停车位规划这些“里子”的改造工作。特别是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管道燃气安全问题,把城镇燃气管道整治与老旧小区改造相结合,让广大老旧小区居民用上了安全、实惠的天然气。全县目前已新增停车场15个共1200多个停车位,完成约25公里雨污管网建设。

“以前我们是大雨大涝、小雨小涝!每年都要把物品搬到楼上避雨。”水角街的居民对此感受颇深,每逢雨季必内涝的巷子今年终于结束了这段历史,居民们激动地给建设单位送上了一面锦旗。

“我们坚持花小钱办大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改造背街小巷、完善配套设施等‘刀刃上,让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更实在更可感知。”始兴县住管局负责人介绍,除了整治老旧小区生态、生活环境,还打造了绿树葱茏、临水亲水的沿江绿道等城市休闲健身设施。

“一城山水半城诗,墨江两岸度春秋。”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始兴墨江河畔人潮涌动,三三两两或悠闲散步,或惬意下棋,或赏景怡情……冬日渐寒,仍挡不住市民夜游墨江的热情。经过近三年的改造,始兴“旧改”这张民生答卷已然书写在墨江河畔的烟火气中。

“旧改”如何延续城市文脉?

打造文化“微地标”

城市更新不仅是一个民生工程,更是一个文化工程。

沿着始兴城市年轮一圈圈往里走,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东门街是避不开的“城市记忆”守护者。这里是不少始兴人的“根”,见证着始兴的前世今生。

改造之前的东门街却是这座城市中最不起眼的背街小巷,房屋破旧,路面破损、路灯昏暗,池塘成了臭水池……经慎重考虑再三,始兴县委、县政府最后决定要对东门街进行原汁原味的改造,让始兴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城市记忆。

为了“复活”古街历史记忆,始兴县把东门街历史文化街区纳入老旧小区改造,坚持保护优先,兼顾传承历史和完善功能,用绣花功夫对东门街的管、线、路、水、街、房等进行了全面整治和提升,让古街恢复了当年的繁华。

历史长河延绵不绝,百年东门街迎来重生。初冬的日光,淡淡地洒在“东门街”的灰色牌匾上。穿过狭长的古巷,映入眼帘的是横跨在湖面的精致石拱桥,小桥、流水、人家,好不惬意……“家门口的风景古色古香,诗情画意!”陈先生对改造后的东门街赞不绝口。

在离东门街几十米远的转角处,可以看见一座古朴典雅的古建筑,名唤文昌阁,这曾是一座“锁在深闺人未识”的古建筑。“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是始兴县保存完好的一座书院古建筑。”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道,“1958年创办始兴县机关幼儿园,园址就在文昌阁前,它也因此被深藏于围墙内,已经有许多年轻人不认识这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了。”

始兴文昌阁。

始兴文昌阁。

始兴县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让这座积攒“文昌”之灵气的古建筑再次焕发了新的光彩。“我们拆除了遮挡它的原机关幼儿园旧楼,在阁前新建了广场和停车场,增设了消防设施,安装了隔离护栏和灯光。”始兴县住管局负责人介绍,如今的文昌阁在修缮提升后,举办了历史文化陈列展等系列活动,成了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城市文化的窗口。

在这一轮的“旧改”中,点缀其中的历史建筑还有不少。在墨江河畔,由闲置办公大楼改造而来的墨江文苑“蝶变”新生;百年历史的广州会馆被全面修缮,重新开馆;粤北粮仓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中……老街、古楼等承载城市文脉的历史建筑焕发新生。

“文化增活力,城市添魅力。一个城市的建设,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始兴县委书记华关说,“始兴是千年古县,历史底蕴深厚。我们在城市建设中,会重点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改出特色,也留住了传承。东门街、水云楼等古街古巷以及墨江文苑、广州会馆等城市文化微地标,便是我们以‘绣花’功夫塑造出的代表。”

修旧如旧的广州会馆。

如何避免改造后“返旧”?

党建引领打造“软件内核”

三分建,七分管。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后半篇文章”,防止老旧小区改造后“返旧”是必须解决的课题。

“我们坚持建管并重,结合改造同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居民自治机制建设、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始兴县住管局负责人介绍,“对于有条件的小区积极引导居民引入专业化物业服务企业,对于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则推行‘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的模式。”

兴平小区改造前,是典型的无物管、无主管部门、无人防物防的“三无”小区。老旧小区改造后,城西社区党委在兴平小区设立了党群服务室,组建了以党员为主的楼栋长队伍。

改造后的兴平小区。

改造后的兴平小区。

“我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名老党员,小区改造得这么好,能为小区邻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非常高兴。”退休后的何爷爷承担了楼栋长一职,并作为党员志愿者负责小区日常保洁和巡查维护。

除此以外,兴平小区还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引导居民协商确定改造后小区的管理模式、管理规约及业主议事规则,共同维护改造成果。“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感觉老小区也变成了大家庭。”居民陈阿姨说道。

社区“大党委”结对共建机制,实现了老旧小区网格化治理。结对单位将老旧小区纳入“创文”“创卫”片区化管理,常态化落实“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制度,定期组织党员、志愿者和小区居民共同参与老旧小区卫生环境整治,激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了从“无人管”到“众人治”转变。

在兴平小区经营早餐店生意的河南人赵明见证了始兴老旧小区改造带来的变化,“我们早餐店是老旧小区改造的受益者,改造后的营商环境、生活环境都比以前好多了,生意也比以前更好了!”

南方+记者 范永敬

通讯员 卢燕明 雷茜 李恒

编辑 杨韬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