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三川
日前,多家媒体起底“人肉开盒”,引发广泛关注。
“人肉开盒”简单来说,就是“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的结合,即通过各种非法途径获取他人的姓名、住址等信息,毫无保留地在网上曝光,实施电话骚扰、网暴攻击,甚至是恐吓威胁,将伤害蔓延至线下。从明星到普通人,都可能遭遇“无差别攻击”。
这股歪风何以越刮越猛?一个重要原因是,作恶成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不难看到,多篇报道中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社工库”。在这个平台中,不法分子将个人信息集成归档,供人非法查询。也就是说,只要掌握被“开”者的社交账号,便可对各类高敏信息“按图索骥”,整个过程“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打击“人肉开盒”并非一日之功,要做好风险源头预防。“只要在各系统内部有人,这些信息不愁查不到”,环环相扣的黑色产业链中,上游的行业“内鬼”利用职务之便,内外勾结配合,成为“社工库”的“供货”主力。
从现实来看,金融、电信、房产、酒店、劳务中介等行业,由于掌握大量个人信息,出现“内鬼”的概率也相对更高,有必要将其列入重点监管对象,完善发现和应对机制。
数字化生存时代,每个人都应有免于“裸奔”的权利。这虽然是一个被说滥了的论调,但因为个人信息和本体安全高度关联,哪怕再强调一百次、一千次也不为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