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干货】外周血异倍体细胞FISH检测助力肿瘤诊疗和监测

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
+订阅

肿瘤是我们体内细胞发生“叛变”产生,其早期无痛生长,就在我们以为是岁月静好的时候,肿瘤的增殖生长却在悄无声息中持续进行。身体健康遭遇重大危机,我们却丝毫未能察觉,这样的结果就是,临床诊断出癌症时,往往已是中晚期。癌症早期和晚期的治疗难易度及存活率大不一样,大部分的癌症早期治愈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存活率则下降到15%左右。因此,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对于治疗尤为关键,而肿瘤的诊疗和监测,首先需要的就是找准检测手段。

液体活检、外周血异倍体细胞是啥?

液体活检是近年蓬勃发展的分子诊断技术,是指采用血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尿液、唾液等体液标本开展的分子诊断,其中尤以血液标本应用最为广泛。在这些体液标本之中,可能存在来自肿瘤的物质,包括循环肿瘤细胞(CTC)、循环肿瘤DNA、循环肿瘤RNA与外泌体等。它们携带治疗前和治疗后肿瘤特征的关键信息,是开展液体活检主要的材料来源。    

肿瘤细胞在增殖过程中,往往会产生DNA倍体异常,导致异倍体细胞出现。异倍体在人类癌症中普遍存在,可作为肿瘤检测的良好标志物。通过FISH技术检测外周血中的异倍体细胞,可以及时发现这些异常细胞并评估肿瘤的风险。        

检测外周血异倍体细胞有啥优势?

外周血异倍体细胞检测技术具有克服肿瘤异质性、可多次取样、动态实时监测、微创或无创、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特点。其采用外周血,取样方便,易于重复,风险低,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诊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相比于组织标本,体液标本的获取更加容易,对患者的创伤不大,随着相应检测技术的不断优化,该检测技术已经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常规应用,为认识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及改善患者治疗带来了长足的进步。

病理科如何检测外周血异倍体细胞?    

主要包括将外周血异倍体细胞分离富集和鉴定识别两个步骤。首先,基于免疫学原理,借助免疫磁微粒技术,通过逐步去除血液中的血浆、红细胞、白细胞等成分,实现血液中循环稀有细胞(含全部亚型的CTC的富集);进一步的,采用免疫-荧光原位杂交(imFISH),通过FISH技术检测染色体扩增型的异常细胞,并引入CD45染色,排除血源性异常细胞干扰,在荧光显微镜下最终鉴定实体瘤来源的肿瘤细胞。

           

外周血异倍体细胞检测适用哪些患者?

1.实体恶性肿瘤手术前后、治疗过程的动态监控(进行治疗效果评价和预后评估);

2.推荐应用于无法获取组织标本的患者;

3.尚不建议单独作为肿瘤早期筛查和诊断的工具,但是联合其他方法学(抽血化验、超声、影像学等)能更准确评估肿瘤状态和疾病进展。           

外周血异倍体细胞检测是否有禁忌症?

以下情形的患者不适合采外周血检测异倍体细胞:

白血病、淋巴瘤患者;

发热超过39℃;    

白细胞异常升高;

妊娠期患者。           

外周血采血有何要求?

无需空腹;

ACD抗凝血5ml(专用采血管);立即颠倒混匀8-10次;

室温(15-30℃)保存;2h内送检;

工作日上午11:00前送至病理科。           

采血时机?

治疗前1-3天采集;

术后一个月/放化疗结束后一个月or定期采集。

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创建于上世纪90年代,是集临床、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科室,是我院最早的省重点专科之一,拥有韶关地区实力齐备的病理医技人才和仪器设备,并不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以适应临床各学科和病理发展的需要。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在粤北地区率先开展分子病理项目,目前病理科开展的外周血异倍体细胞FISH检测技术为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水平医院建设项目,医院高度重视病理科项目的开展,科室新项目的临床运用,将进一步为韶关及周边地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

供稿:吴立琦

审核:谭丽珊   刘洪斌   邱卫东

编辑:杨莉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