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连退600个工作群”上热搜,职场人为“群”所累怎么办?

深圳共青团
+订阅

你有没有数过自己的手机里

有多少个工作群?

近日

四川南充的唐女士发布视频称

离职后一口气退了600多个工作群

该视频迅速登上热搜

引发网友热议

据唐女士介绍

自己从事商场地产设计工作

每个商场有数百个店铺

需逐个审核店铺设计图纸

因此累积了600多个群

每天要随时回复信息

神经一直紧绷着

离职后花3个半小时退完所有群

顿时轻松了很多

不少网友表示震惊

“我的好友都没有那么多”

有网友表示

每天打开工作群,都是精神折磨

也有不少网友表示感同身受

自己也有很多工作群

“600个工作群”刺痛了谁

“600个工作群”当然属于极端个案,与当事人工作性质有很大关联。但这种“始终在线”“时刻被群消息轰炸”的感受,却不免让大伙儿心有戚戚。

不知从何时起,微信里的工作群就越来越多。公司新上一个项目,先建个群;单位新推一项工作,先拉个群;团队执行一次任务,再分个小群出来……凡工作必设群,不设群似乎就不会工作了。

繁多的工作群让不少“打工人”如鲠在喉,不仅在于自己随时随地都可能被@,更在于其已经成了一种“紧箍咒”,不论何时,只要微信提示音响起,便“心头一紧”。各种通知不断,各种“收到”刷屏,看上去很简单,但屏幕背后往往有难言的紧张与焦虑。

客观来说,基于即时、便利等特点,大家能打破时空限制集思广益、火花碰撞,微信工作群当然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利器。但凡事过犹不及,当工作群越来越像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时,就很可能适得其反。

一则,增加无用信息负累。利用微信群确实能减少通知事务,但鉴于群本身的信息流属性,与通知相关的人不得不随时关注群消息,才能防止信息被遗漏。此外,很多临时性的事务也在群内通知,很多不相关的人也被裹挟着读消息回消息。这与大家经常吐槽的“陪会”,其实是一个性质。凡此种种,对工作时间、精力都是相当的损耗。

二则,模糊工作休息边界。今天,我们的工作节奏紧凑而繁忙,加班也是常有的事。诚然,工作之上难免会遇到急难险重任务,临时被工作微信召唤也在所难免。然而,那些响个不停的微信提示音,每一声都是必要的么?

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要倡导,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拉长工作时间、压缩休息时间。务实高效、张弛有度,才是更为科学的工作节奏。以工作为名的“时刻在线”,效果其实未必就好。比如,有专家就曾指出,一个人一周的最佳工作时间是50小时左右,当一周的工作时间达到90小时,所产生的结果和55小时几乎一致。这也就意味着,加班一定程度上空耗了时间,谈何效率?

三则,加剧手机依赖症。据相关调查,我国成年人每天手机使用时长已高达105分钟。对于上班族来说,这个时间怕只会更长。几分钟不打开手机、不点开微信,总觉得少点什么,这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

如何处理过多的工作群聊?

群聊是当代职场人必须要面对的场景,如何处理过多的工作群聊呢?团团这里有几个小办法可以缓解打工人的“精神内耗”。

方法一:按维度分类,加专署标签

根据自己的岗位需要进行分类,比如:“部门内部群”“跨部门外部专项沟通群”“公司内部群”“外部客户/供应商沟通群”“主推事项群”“参与知会群”等。

大类目划分后,可以按自己习惯进行标签标注或自主备注命名,面对大量工作群也可以让工作信息更加清晰。

方法二:合理利用群功能,尊重工作时间

控制工作群的数量和规模。将项目结项日期做好备注,按时结项后即可退出;同类问题不重复建群,只在原群上进行人员增减,控制数量。

规范工作群的内容和用途。工作群聊分类后,合理地利用工作群的功能,比如@提醒、置顶、免打扰等,提高工作群的效率和效果。

尊重工作群的时间和空间。避免在非工作时间打扰同事的休息和生活,除非有紧急和重要的事情。

方法三:及时清理微信群

为了短期工作或者活动组建的群聊,活动过后可以及时清除。如果你忘记加入了多少群聊,可以在聊天记录中搜索自己的微信名,会显示你加入的全部群聊,这样就可以删除不用的群聊了。

工作群本是为了方便沟通,提高效率

它只是一种工具,手段,辅助

但工作群的泛滥

增加了工作压力和负担

制造紧张与焦虑

凡事过犹不及,结果适得其反

“人为机役、人为群役”万万不可

说到底,工作群在精不在多

注重边界、保持克制,很有必要

毕竟,技术应该成为助力

而非压抑生活的枷锁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