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武江“90后”手艺人:“一针一线”让传统手艺演变出活力与新意

南方+ 记者

小巧别致的耳饰、时尚新潮的托特包、色彩斑斓的发夹、精致的玩偶……在韶关市武江区红玫路一家手工钩织品工作室,室内挂满了琳琅满目、样式繁多的手工钩织品,让人挑得眼花缭乱。

一根钩针、一团毛线,在店主陈晓君的巧手中翻飞起舞,细细的彩线被渐渐勾勒成型,转眼间各式各样、活泼灵动的小物件便呈现在眼前。对于从小学开始接触手工钩织的陈晓君而言,钩织不仅是她的爱好,更是可以呈现和表达文化,将传统与现代、朴素与时尚“钩织”起来的一种方式。

从钩织“小白”到手工达人

聊起自己刚接触钩织的故事,陈晓君坦言,小学的时候看到妈妈用四根针就能织出一件毛衣觉得很神奇,让她对钩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之后她便开始研究起这门手艺。

“那时候我会用零花钱买毛线、钩针等工具,只要有空,就会一边看教学书籍,一边动手跟着学,起初搞不明白,钩到一半才发现开头错了,只能拆了重来,反复多次。偶尔也会感到厌烦疲倦,但看着钩出的第一朵花,既开心又骄傲。”陈晓君说,她很享受钩织创作的过程,觉得十分治愈。

陈晓君对钩织技艺的热爱,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并且乐此不疲。如今,陈晓君对各类型号的钩针运用自如,也对各种毛线品牌的线料特征了如指掌,从粗毛线钩织到蕾丝线微钩,从围巾、手套、毛鞋等大物件到耳环、胸针、发卡等小饰品,从选材、钩织到组装,定性,多年的练习让她的钩织技艺越来越精湛,作品也越来越丰富,已然从一个钩织“小白”成长为手工达人。

以手造物,以物寄情

没有针法图解,没有教程讲解,样式、图案、针法全凭自己摸索和想象,她在手作世界中尽情享受着钩织的乐趣。陈晓君说,钩织的魅力在于它可以把平凡的生活,转为满是惊喜的旅程,一针一线钩织出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里面饱含着情怀和温度。

2013年,陈晓君在朋友的鼓励下初次把自己的作品拿到朋友的店里寄卖,意外地受到了众多客人的喜爱。“记得那时恰逢母亲节,我钩的毛线康乃馨很受欢迎,每天都接到几十朵的订单,真的很开心自己的手工技艺被大家接受和认可。”陈晓君回忆道。

受到认可的陈晓君备受鼓舞,她开始在网络社交平台展现自己的钩织技艺和作品,并分享创作的心得,由此结交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织友”,也接到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订单。她说,当有人欣赏你钩织的东西时,就会突然觉得精神上很满足,觉得自己的爱好和坚持很有意义,希望收到她手工品的人们可以感受到它的“生命力”。

传统技艺重在传承

钩针编织作为一门传统手工技艺,也是非遗文化的一种,如何将它进行传承推广,又如何让它焕发出新的活力一直是陈晓君思考的问题。

今年11月,陈晓君毅然辞去了原本稳定的财务工作,正式把爱好变为事业,并开设了这家手作工作室。“成立工作室不仅能让更多人接触到极具特色的钩织作品,从而宣传推广钩织的技艺和文化,同时亦能为同样喜爱钩织的朋友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陈晓君说,闲暇时间,她会把三五“织友”约到店里,大家围坐在一起进行钩织,遇到难题会一起讨论破解,钩出别出心裁的作品时也会大方分享。

“我在工作室也开设了体验课,希望寻得真正对钩织有兴趣、愿意学且坚持学的朋友。”陈晓君表示,她目前收了两名学徒,一有时间就会指导他们认识、了解和熟悉钩织文化,教授手工钩织技巧,加深他们对钩织的喜爱程度,希望他们能坚持把钩织文化传播开去。

南方+记者 唐音

通讯员 邹璐

编辑 杨韬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