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事业是民生大事。近年来,龙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扎实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优化县域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为使县域医疗资源高度整合,龙门结合自身实际,开出“三院”合一、开辟县域医疗副中心、“3+16+154”县域医共体共享、共建、共用治理新模式这“三张处方”,走出了一条50万人口以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的龙门实践方案。通过不断完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龙门持续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创造更好的就医条件,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
南方+ 梁维春 拍摄
三院一体化运营深度共享医疗资源
龙门位于广东省中部,增江上游,总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辖11乡镇(街),常住人口32万人,全县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29间,其中政府主办的医疗卫生单位177家、社会办医疗机构52家。
2022年6月,龙门县总医院正式整体搬迁至新院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三家县级医疗机构“三个牌子、一套班子”一体化运营,深度优化整合医疗资源。
南方+ 梁维春 拍摄
据龙门县总医院党委书记陈国强介绍,在业务上,三院科室深度共享医疗资源,急救、重症、手术系列科室设在人民医院,中医、中药系列科室设在中医医院,妇女、儿童、保健系列科室设在妇幼保健院,手术室、ICU、急诊、影像科、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超声科等辅助科室为共享科室。同时,成立县域影像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医疗平台,使群众在乡镇做检查,县总医院做诊断,进一步减轻群众就医经济负担,节约了运作成本,有效缓解基层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困难。
南方+ 梁维春 拍摄
目前,县总医院还与全县16间乡镇卫生院、154间村级卫生站组建成“3+16+154”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县、镇、村一体化管理。从而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优质资源下沉,推动县域内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升县域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运行效率,促使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更好地造福广大百姓,为百姓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
南方+ 梁维春 拍摄
“尽管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有很多机制仍待完善,很多便民利民举措还需要进一步拓展。自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们全力查短板、补弱项,始终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不断提升医院综合服务水平,推动全县医疗事业良性发展。”陈国强表示,针对当前县域病人流失率最多的病种,由县总医院连续医疗服务中心安排专家下沉到全县各乡镇开展巡回义诊,形成群众不动、医疗动,送医送药送健康到群众的家门口。同时,继续创新医疗人才培养机制,实行人才县招县管镇用、镇管村用,实行激励性绩效机制,进一步激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在活力。
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技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尤其是落实医防融合工作,龙门积极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医疗卫生管理能力和救治水平持续提升。2020年9月起,龙门县总医院以永汉镇、麻榨镇、龙江镇等卫生院为试点,实行精准帮扶,并运用互联网技术,填补了基层各分院诊断服务短板和空白,解决了基层分院诊断技术人才紧缺问题。
南方+ 梁维春 拍摄
永汉镇是龙门县的“南大门”,全镇户籍人口5.5万人,是全县的人口大镇。之前由于医疗水平局限,加上毗邻广州,永汉的群众遇到一些大的病症都会选择到广州医院进行治疗。自县域医共体建设开展以来,龙门县总医院给予了卫生院大力帮扶,推动医疗设备和人才下沉,每周三和周五还会抽调专家下来坐诊,让到卫生院就诊成为辖区群众的首选。
“专家到卫生院坐诊不是简单的‘走形式’,而是真正的接诊开药,同时也会针对基层卫生院一线医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据永汉镇中心卫生院执行院长谢成安介绍,下沉专家到卫生院开展坐诊、带教、查房、培训,为基层造血,基层医务人员的技术、服务能力逐渐提高,让辖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南方+ 梁维春 拍摄
李波是龙门县总医院泌尿外科负责人,也是下沉到永汉镇中心卫生院的专家之一。在他看来,医共体建设给基层群众就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减轻了他们外出就医的成本。“如今,在卫生院可以完成一级手术,患者无需出远门,无需过多等待,基本当天就能完成,术后换药也是随时可以过来,非常方便。”李波告诉记者,现在他每次过来坐诊,都会有不少群众专程过来,群众对龙门医疗水平信任感的提升就是对他们工作最大的认可。
目前,永汉镇中心卫生院已能够满足辖区群众的多发病、常见病诊疗、相关专科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突发事件现场医疗救援等。根据龙门县域医共体建设规划,接下来,永汉镇中心卫生院将成为龙门县域医疗副中心,即龙门县第二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进展顺利。今年6月,永汉镇中心卫生院新院区中医馆已经投入使用,其他相关科室也将陆续启用,届时,永汉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级联动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医疗服务
“最初来到卫生站报到的时候,诊疗环境十分简陋。现在不一样了,新建的卫生站药品齐备,该有的医疗设备也一应俱全。”赵丽鸣是龙门永汉镇低冚村的村医,对于近年来龙门基层医疗条件的改善,她感受颇深。
赵丽鸣回忆,早些年由于药物和医疗设备都比较缺乏,很多村民即使身体不舒服也不会到村卫生站就诊,直到龙门开展县域医共体共建工作,这一情况有了明显改变。除了改善乡村卫生站诊疗条件,龙门依托县域医共体建设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并实现“一站式”医保结算,有效提高了低冚村卫生站的医疗服务水平,也为低冚村村民提供了优质、便捷、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南方+ 梁维春 拍摄
低冚村卫生站的改变,是县域医共体建设惠及村民的一个缩影。“县域医共体建设,彻底打通了‘村—镇—县’医疗机构之间的联接,一般病症在卫生站和卫生院就可解决,遇到重大病症,卫生院会派出救护车将患者直接送到总医院进行救治,使医疗服务形成闭环。”谢成安表示,对于群众而言,遭遇重大疾病时也无需慌乱,依托县域医共体,从他们到卫生站看诊时,全县三级医疗机构就已经开始联动,确保精准诊断。
此前,永汉镇见田村77岁老人王有双突发疾病,持续高烧且意识模糊,其家人第一时间就找到村医程艳娴。经初步诊断,见老人病情较重,程艳娴马上与镇卫生院取得联系,卫生院当即开通绿色通道,派出救护车将王有双送往县总医院,因救治及时,老人顺利康复。“事后回访老人,她也是对我们竖起大拇指,连声道谢。遇到突发病症找村医,也体现了群众对龙门医共体建设的信任。”程艳娴说。
南方+ 梁维春 拍摄
依托医共体建设,龙门促进临床专科均衡持续发展,区域重大疾病诊疗水平和疑难危重患者救治能力进一步提升,突发群体重大疾病的防控及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优质资源总量进一步增加。数据显示,通过资源整合和系统化县域医疗系统化治理,龙门已经基本构建起城乡居民15分钟就医圈,拥有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53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2.66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7.53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县总诊疗量71.18%。县域住院率由2019年的59.6%提升至2023年的71.7%,同比2022年提升了8.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58个县域第三名。
【采写】南方+记者 林文通
【摄影】南方+记者 梁维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