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百万吨级碳捕集项目亮相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南方都市报
+订阅

南都讯 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 12月5日,当地时间13:00-14:15(北京时间17:00-18:15),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28次缔约方会议(COP28)中国角边会——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新进展边会上,中国石化HSE管理部副总经理刘春平以“打造百万吨级CCUS项目,推动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为题展开交流。

中国石化HSE管理部副总经理刘春平在会上介绍称,中国石化集团推进百万吨级CCUS项目,打造了我国百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以及我国首条百公里、百万吨级CO2管道工程建设。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是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900万棵。

“为加快我国最大的百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以及我国首条百公里、百万吨级CO2管道工程建设,中国石化做优效益、技术、信息、标准等全要素支撑,两项重点工程投产见效,规模封存CO2、驱油增产等效果提升,平均单井产量提升36.8%。”刘春平说。

2030年全球CCUS捕集需求或达到56.4亿吨

CCUS(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简称。顾名思义就是将二氧化碳从工业生产、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加以利用或注入地层以实现永久减排的过程。

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5个商业设施将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应用于工业过程、燃料转换和发电,年总捕集能力近4500万吨CO2。IEA预测,在可持续发展情景下2030年全球CCUS捕集需求或达到56.4亿吨,到2070年或达104亿吨,到2070年,天然气、生物质、煤炭将成为CCUS技术的最大需求方。

《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指出,我国到2060年对CCUS的理论需求约为23.5亿吨/年。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规划和运行CCUS示范项目总数接近百个,涵盖电力、油气、化工、水泥、钢铁等多个行业,其中超过半数的项目已建成投产。

CCUS项目未来也面临一片蓝海市场。据专家预测,从趋势上看,未来我国CCUS示范项目规模将大幅增加,项目覆盖行业将逐渐由油气扩大到火电、钢铁、水泥等高排放、减排难行业,且将于10年内大批量落地。中美两国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声明也表示,争取2030年前,各自推进至少5个工业和能源领域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大型合作项目。

 

中国首个百万吨级碳捕捉利用与封存项目亮相COP28

自20世纪中叶,中国石化开始探索CO2利用,并在上下游企业进行先导试验,经过多年研究攻关,逐步形成CCUS全产业链、具备工业化推广的技术系列。据刘春平介绍,“中国石化制定了CCUS发展规划,多元匹配了CO2气源、运输路径和驱油封存区块,规划覆盖了CCUS全链条、可工业化推广的产业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8月29日,中国石化宣布,我国最大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正式注气运行,标志着我国CCUS产业开始进入技术示范中后段——成熟的商业化运营阶段。今年7月,我国首条百万吨输送规模、百公里输送距离、百公斤输送压力的高压常温密相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工程——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二氧化碳输送管道也开始投运。

“中国石化统筹上下游一体化,做优效益、技术、信息、标准等全要素支撑,两项重点工程投产见效,规模封存CO2、驱油增产等效果提升,平均单井产量提升36.8%。”刘春平说。

为解决“卡脖子”难题,刘春平表示,中国石化也建成 CCUS 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科研平台,突破国内外低渗透油藏开发常规认识,创新提出CO2高压混相驱油与封存技术,建立“压驱+水汽交替驱”注入模式,配套低浓度CO2捕集、全密闭高效注采等技术,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上百亿吨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创新了技术路径。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CCUS产业标准仍存在空白。对此,刘春平表示,“在补齐CCUS产业标准空白的同时,中国石化也将推动一批高水平标准向国家、行业标准提档升级,努力打造国际CCUS标准高地。”

 

中国石化发布《助力“一带一路”十年履责报告》

在COP28期间,中国石化于阿联酋迪拜会议现场再次发布《助力“一带一路”十年履责报告》,从能源合作、环境保护、文化融合、增进福祉四个方面系统披露了中国石化在共建“一带一路”期间全面履行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以及十年间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所作的贡献。

报告显示,中国石化站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积极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物多样性,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把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共建“一带一路”全过程。

在厄瓜多尔,中国石化优化绿色生产技术,在南美雨林树起绿色环保品牌;在乌干达,中国石化采用超静音、零排放钻机,并对钻机外观等进行专门设计改造,最大限度降低石油钻井对周围环境和野生动物的影响;在沙特,中国石化从环境管理、低碳节能、人员培训、环保实践等多个方面践行绿色理念,为配合“绿色沙特”倡议、推进沙特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据介绍,在探路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中,中国石化还在探索创建“无废企业”。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维化工)制定公司《“无废企业”建设工作方案》,先后开展高浓度甲醇废水产品化改造、废硫酸再生循环利用、乙醛综合利用等一系列危险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综合利用措施。和2018年相比,川维化工危险废物产生量降低68%,综合利用率高达98%以上。

此外,中国石化塞罕坝生态示范林项目目前已全部建设完成,共计实施生态造林1905亩,植树26.4万株;修建林路17.3公里,架设管护围栏20.1公里。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