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章七秩——广州美术学院建校70周年中国画学院校友作品邀请展”正在另一个美术馆展出。广州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广美”)是我的母校,我在中国画学院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四年。我们这次邀请了142位来自全国各地中国画专业的校友参与这场展览,共展出了157件作品,蔚为大观。
看着展厅里这些笔墨厚重、气息亲切的山水、花鸟、人物作品,让我瞬间恍惚回到了曾经的课室。在协助整理展厅中的学院文献资料时,我看到了中国画学院3377位校友的档案图文,深感意义重大又使命光荣!
陈金章《海洋森林》,180x97cm。
广美可谓我人生中的重要出发点。当我的好朋友——广美中国画学院的刘文东老师找到我,邀请我协助举办这个展览时,我不假思索地答应了。能以这种方式回馈母校,我心里充满了一种回归本源的自豪感。看着校友们的作品,我既欣喜又紧张,欣喜的是这样一次隆重的展出有我的参与和助力,紧张的是这次展览是校友们向母校汇报的良机,而我能拿出的作品就是“另一个美术馆”和我这么多年来对艺术矢志不渝的坚守和追寻。
林墉《听梅》,136x68cm。
毋庸置疑,中国画学院代表了当代岭南绘画的高水平,承载着百年来岭南画派的核心精神,这种精神在我看来,是开放、包容、融合,也是继承、发展、创新。
方楚雄《守护家园》,136x68cm。
艺术与生活,传统与当代,尤其后者,很多时候会被放在对立位置上,我并不这么认为——艺术与生活,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去发掘和体现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是我们艺术从业人士需要去做的事情。
而传统与当代,更不是完全相悖的概念,传统也是曾经的“当代”,打破时间造成的壁垒和地域界限,让其更贴近当下,也是我们需要做的。就像这次展览所呈现的由80位校友合作共同完成的山水、花鸟、人物3卷长卷,均有40多米长,不限内容、主题、创作形式。对于每一名参与者来说,都意味着有着极大的自由。最终,它们由陈振国、陈新华、方楚雄三位中国画学院的老先生在长卷的引首写了“和而不同”“长流不息”“春风化雨”的题款,这不仅是中国画学院“因材施教,和而不同”教学理念的集中呈现,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凸显不同个性,也体现了这次作品邀请展的立意和发心——守正创新,让当下的时代脉搏重新为传统赋能,保持创作的多样性、开放性、包容性。
陈新华《海风》,68x136cm。
民族、国家、历史、社会现实、个人情感……中国画所关注和表达的相关主题,也在新时代的社会情境和文化语境下不断更新迭代。如何将中国画与当代艺术进行融合,让它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成为当前艺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如今,科技发展和新兴艺术形式的不断涌现,也将为中国画的发展打开更多思路,产生更新颖的呈现效果,让观者更有体验感、参与感,也就更能凸显传统国画在当今时代散发出来的魅力。
周彦生《冰清玉洁》,136x68cm。
正如这次展览中的70周年中国画发展文献回顾部分,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和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和规划。这不仅需要我们拥有对国画这门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更需要我们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思维,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摸索和总结,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于理《离离原上草》,138x54.5cm。
我作为广美中国画学院毕业的校友,也将继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找到它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这是我的另一个梦想!
作者系另一个美术馆联合创始人、策展人刘普丹
【运营编辑】戴雪晴
【图片】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