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出米窿”今成好景点,高州马贵“出米窿”传说成当地村民的致富动力

茂名发布
+订阅

高州马贵镇惊现一块大石头中有窿,窿中流出大米救灾的传说。现出米窿虽然无米出,却因传说优美已成旅游景点,当地一边发展高山香米,一边将其打造成廉政广场,教育群众守法,和谐共创致富路。

出米窿日出米养活一家三口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高州马贵镇朗练村委会茶亭村,在村边一条大路旁,有一个小公园名石门公园,林木荫蔽,溪水环绕,景色优美,这就是大石头出米窿所在地。有多人围在山涧旁一块像心形的大石头旁观察或留影。该块大石头就是神奇传说中的出米窿石。大石头如巨大的直竖的心脏,黑褐色,表面布满着小裂纹,高约6米,约有几十吨重,心尖部石头顶上长有一棵小树和几棵嫩黄的小草,在微风中摇曳,几个小鸟在旁欢快歌唱。在石头约2.5米处,有一个圆形小孔,这就是出米窿。用小棍子往出米窿里探,窿呈弯曲状,深不可测。出米窿正下方地上,有一块斑驳的石块,上刻有出米窿的传说。

“出米窿“所在的石岩。

据朗练村委书记李志基介绍,相传旧时此窿每日都会流出几斤白米,足够一家三口一日食用。有一年大旱,禾苗枯死,颗粒无收,村民只得上山采野菜、摘野果充饥。一日,有一村姑上山采野菜、摘野果,却无意中发现这块大出头流出白花花的白米,于是她便捡起装回家里食用。后来,她每日到出米窿处捡米装回家煮野菜粥与村民分享,共度了荒年。

村民告诉记者:这就是“出米窿”。

此事被一个贪心人知道了,为了取得更多的白米,一夜,他偷偷地来到了出米窿处,用石块垫高,将手往石窿内不断掏取,一次掏十几斤,然后拿回家出售,牟取暴利。此贪心人自私自利的行为,引起放米于石窿的神仙不满,于是便停止放米在石窿之内,自此出米窿再没米流出了,但至今出米窿犹存。

“出米窿”所在处风景优美。

也有一传说是唐代国师杨筠松(杨救贫)因精通堪舆术,返家乡发现家乡贫困,乡亲对他很好,便利用堪舆术,使石头孔变为出米窿,不断流出白米,救乡亲于水火之中,后因个别村民贪念骤起,刻意扩窿至毁,空留米窿徒呼嗟叹……

经常有外地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出米窿”。

出米窿成了高山人的图腾

虽然出米窿没有出米了,但其优美传说一直鼓舞着当地人民辛勤地劳作踏实地生活。开荒种田,力事农耕始终是山区马贵一幅宝贵的风情画卷,救灾的出米窿俨然成了高山人的图腾。

美丽的朗练村。

现在马贵人民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秉承出米窿优美传说力量,大力种植高山水稻。种植的水稻18522亩,年产7000吨,其中坐落在海拔935米的周坑村委会米筛田顶上的有机优质梯田过千亩,层层叠叠,非常秀美,加上昼夜温差大,虫害少,产出的高山香米受到高端客户群体的青睐。

附近稻谷丰收,村民开心收割。

另外,今年新推广种植了200亩高山丝苗米,已完成了首轮收割,产出的稻米清香溢远,米粒长细饱满、色泽光亮,煮出的米饭香气四溢,口感软糯,广受群众和市场喜爱,明年将向各村辐射扩大种植2000亩,逐步形成马贵特有的高山香米品牌,拉动农旅产业发展,让群众真正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更有力气撸起袖子朝着乡村振兴事业加油干。

出米窿传说演绎成廉政广场

传说里的贪婪者因贪念破坏了出米窿。马贵利用这一传说作为契机,打造了一个廉政广场。该广场就设在石门公园中传说的古石旁:平整土地,依山构景,立牌立碑,打造廉政长廊,设置廉政绿道。长廊上多块宣传牌匾上,有村规民约,有传说故事,有党纪国法教育等丰富内容。平时或特殊日子,均吸引了很多群众包括学生参观学习。把传说内容演绎成今天与时代共振的乐章,形象深入,也成了高州廉政建设的亮丽一景。

“出米窿”旁的朗练村党建公园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黄楚凡 通讯员 李庆茂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黎雄 摄


茂名发布编辑部

编辑:潘宇丽 实习生 唐樱蓉

初审:柯柱基

审核:朱武军

来源:茂名晚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