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今天快乐吗?”
最近,一对中年夫妻在某社交平台全程用“父母视角”拍摄的视频走红网络,他们把屏幕前的人当成自己的孩子,因此也被众多网友称为“电子父母”。
在他们的视频中,每句话都充满着关怀:
“女儿女儿女儿,今天没有受委屈吧?”
“你在学校怎么样呀?累不累呀,宝贝?”
“爸爸妈妈想你了,这几天专门来看你~”
“哎呀,我们丫头今天下班回来怎么没有精神,来,爸爸给你做好吃的。”
“电子父母”乐呵呵的笑容充满了亲切感,瞬间就能够让人代入他们的孩子视角。
明明都是非常日常的问候,但内心却莫名感觉到温暖。
你过生日,“电子父母”给你送上蛋糕和小熊玩具。“你肯定以为我们把你生日忘记了,我们不可能忘记的。我跑遍满城给你买了你最爱吃的蛋糕,祝娃娃笑口常开!”
考试没考好,不敢回家怕挨骂?没关系,“电子爸爸”说:“考不好不回家,你不要爸爸妈妈啦?这条街你看上啥,咱爸爸买单~”
无论是逛超市、过生日,还是考试、买东西,都是大家从小熟悉的家庭生活场景,在这些平凡又琐碎的日常里,无数网友从中弥补了遗憾,获得了温暖治愈的力量。
01
“电子父母”走红的背后,年轻人看不见的“创伤”
同样的场景,一些网友在评论区分享了自己不同版本的经历。
有人小时候考试没考好,父母对他说:“考不上你就废了知道吗?我们给你创造这么好的环境你对得起我们吗?”
还有父母一次次否认孩子,说孩子没有一点长处。以至于现在长大有能力了,却逃脱不了“从小被否定”的心理阴影。
有人没有过过生日。
有人从小就在父母吵架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现在听到很响的声音就会焦虑。
“电子父母”不在乎你考得好不好,不会说你浪费钱,也不会否定你,他们会理解你的心情,倾听你的想法,给你最坚定的肯定和支持。
他们内心有着对孩子强烈的爱,能够包容孩子的缺点、不懂事,理解孩子的挫折、迷茫,所以众多“网络儿女”可以放心在评论区述说自己的一切不顺心和不如意。
在“电子父母”这里,家是温馨的港湾。
02
“伤人”的家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家却是会“伤人”的。
有的父母实行批评式教育。
他们很少夸孩子,而是习惯于用一种“批评否定”的方式来表达“肯定”。
中青报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0多名18-35周岁的青年中,高达90.6%的受访者坦言被父母进行语言打击过。
他们或者是受到了“骄傲会使人退步”的理念驱使,或者是不知道怎样直接夸赞一个孩子,总是习惯于看到自己孩子的问题。
这么做,不仅没办法让孩子变得更好,反倒感觉更糟。他们变得自卑、敏感、不敢爱别人,也很难爱自己,很多人长大到现在也没有学会肯定自己。
有的家庭实行“苦难式教育”。
有人说,为了锻炼儿子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儿子每天坐两个小时公交上下学。自己从小也是在农村步行上学,也没有觉得很难,怎样才能让孩子明白自己良苦用心?
很多父母总觉得优秀品质都是从苦难中磨练出来的,担心现在的孩子过得太舒服,经受不住生活的“风雨”,所以即使没有苦,也要拼命制造“苦难”。
事实是,吃苦并不能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品格,人为制造的苦难本身并不值得赞美。
童年是建立自信的重要时间。打击教育和否定教育,会同时伤害对于孩子而言,三种至关重要的能力,自信心、自主感以及归属感。
03
停下“创伤”传递,慷慨宴请小时候的自己
也许,父母也不想这样。他们受制于自己的经历和环境,有些时候,带给孩子们的伤害也并不是本意,他们本身也是受害者。
他们吃着苦长大,并没有意识到苦难在自己身上留下的伤痕,去纠正原本就错误的教育方式,以至于把这种创伤和痛苦在家庭里继续传递。
后来的事情就会变成,孩子和父母分享有趣的生活见闻,会被说成是在学校不务正业;抱怨两句工作和领导,会被教育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偶尔袒露一下生活的压力和悲伤,也会被说成是矫情。糟糕一点的话,孩子抗议的言语只要稍微激烈点,甚至还会挨上一顿打。
而家庭暴力中严重的躯体施暴行为,会在代际中持续传递。这是中南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领域一项研究的主要结论。
这项涉及532个样本的问卷调查,明确提出家庭暴力中严重的躯体施暴行为,存在代际传袭现象。儿童期目睹家庭暴力,成年后更容易成为严重躯体施暴者。与此同时,言语愤怒的表达越明显,越容易出现严重的躯体暴力行为。
所幸,我们比父母辈接触到了更多的资讯,也有更加宽松的环境去选择自己的“活法”,让“创伤传递”在我们这“刹车”。
停留在过去埋怨和谴责解决不了问题,也无助于真实境况的改善。
与其花费大量功夫试图寻求上一代受害者的理解,向他们讨要一个说法,不如自己换种活法。
小时候没得到的东西,长大后慷慨的宴请小时候的自己。
这也是成年后的我们有机会疗愈自己的开始,因为我们已经看见了内心那个呼喊爱、渴求爱的小孩。
现在的我们已经长大了,是有力量去好好爱自己的。按照自己的心意活着,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承担起自己人生的重量。
更重要的是,要相信现在的我们其实已经有能力去改变了。
“别人那些幸福的感受,始终成为不了我们自己的生活足迹”。“电子父母”给我们带来的慰藉只是一时的,温暖过后,我们还是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从完美的“电子父母”回归现实,接纳不完美的生活,主动建立积极正向的亲子关系才是真实在身边的“温暖源泉”。
抱一抱心系我们的父母,多回家看看,和父母说说自己的喜忧小事。虽然改变不会立竿见影,但潜移默化中一切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回归“电子父母”的初心:“感受到幸福,发现幸福,并好好迎接生活中的幸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