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2名省级非遗传承人获评“优秀”,有你认识的吗?

南方+ 记者

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关于2022年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结果的公告》,共546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不含国家级传承人)纳入评估,评估结果为:优秀52人、合格483人、不合格6人、丧失传承能力5人。

本次公布名单中,阳江漆器髹饰技艺(阳江漆器髹饰技艺)非遗传承人范高亮和阳江风筝非遗传承人梁玉泉获评优秀等级。

这些阳江非遗技艺你了解吗

一起来看看

阳江漆器髹饰技艺(阳江漆器髹饰技艺)

髹(xiū),把漆涂在器物上。髹漆,就是刷漆、上漆、涂漆的意思。也就是说,髹漆是漆器工艺中的一种技艺,除此,还有描金、螺钿、蒟酱、戗金等装饰技法,而髹漆则指单纯的涂漆。

中国制作使用漆器的历史长达数千年,阳江漆器始于明末清初,也就是当时中国漆艺继战汉之后再次进入高峰的时期,它以具有岭南汉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而驰名中外三百多年。阳江漆器有皮胎、木胎、金属胎、瓷胎和纸胎等,在这些胎种中以皮胎的独特风格而闻名,皮胎产品又以漆皮箱和漆皮枕著名。

阳江漆器是古代漆器中的一种,是中国广东汉族传统工艺品之一,与扬州、福建、北京、成都漆器并称中国五大名漆。

阳江风筝

阳江风筝的历史源远流长,迄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明清及民国时期,阳江风筝达到了兴盛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今,阳江风筝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在每年的重阳节,阳江市民都会齐聚北山举行放鹞,山上人头攒动,五彩斑斓的风筝满天飞,这一传统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阳江风筝是阳江地区民间风俗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制作风筝的最终目的是放飞。“登高”放风筝寓意“祈福”“寄思”“辟邪”“放晦”,反映了阳江民众朴素的人文思想,将驱除邪恶、登高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幸福和谐的美好愿望寄托于风筝。

2006年,阳江风筝被列入首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岭南文化代表之一。

【整理】黄林 李明秀

编辑 刘晓维
校对 曹柏英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