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蚯蚓竟是心脑血管病的“神药”

安安科普
+订阅

“天天吃泥土,长肉不长骨,真人不露相,帮你种稻谷”“细细长长一条龙,天天躲在土壤中,没手没脚会劳动,钻来钻去把土松”这些民间流传的经典谚语描述的都是蚯蚓。蚯蚓除了用作钓鱼饵料外,人们最熟悉的就是它能疏松土壤和增加肥力。其实,蚯蚓不仅仅是种庄稼的好帮手,还是一味非常重要的中药材——地龙,对人体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甚至在古代时也经常被用来做药引子。小小蚯蚓究竟有哪些功效,今天就让安安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蚯蚓入药的故事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不久,便患上了一种称为“缠腰蛇”(现代医学上称为“带状疱疹”)的疾病,同时哮喘也跟着复发了,宫里的太医们绞尽脑汁,却都无计可施。后有人举荐洛阳城里一位外号“活洞宾”的药铺掌柜为其医治,这位药铺掌柜来到宫中仔细查看了宋太祖的病情后,便打开随身携带的药罐取出几条蚯蚓,分别放在两个盘里,撒上蜜糖,使其溶成水液,用其中一盘里的水液涂在宋太祖的水疱上,宋太祖立刻感觉清凉舒适,疼痛减轻。紧接着,他又捧上另一盘蚯蚓汁,让太祖服用,太祖惊问:“此是何药?既能外用,又能内服!”“活洞宾”怕讲出实话,反而使宋太祖疑心不愿服用,便随机应变地说道:“皇上是神龙下凡,民间俗药岂能奏效?此药名叫地龙,以龙补龙,当能奏效。”宋太祖高兴地服下药,果然没几天疾病就痊愈了,龙颜大悦之下重奖了“活洞宾”,地龙的名声和功能也便广泛传开了。

宋太祖坐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片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地龙的药用功效与临床应用

地龙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为钜蚓科环毛蚓属动物参环毛蚓和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栉盲环毛蚓等的干燥体,前者习称“广地龙”, 主产地为广东、海南与广西等,后三者习称“沪地龙”,主产地为上海、浙江与江苏等。根据历代本草描述药用地龙以“白颈蚯蚓”“身紫”“大条”等的主要特征,与现代广地龙的形态较为相似。

地龙味咸,性寒,归肝、脾、膀胱经,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效,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水肿尿少等症,外用还可涂丹毒漆疮等。

地龙作为传统的动物药之一,临床应用药效显著,是脑心通胶囊、疏血通注射液、止咳平喘丸和复方地龙胶囊等中成药重要的原料,已广泛用于治疗脑卒中、糖尿病、哮喘等病,可改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症。

地龙的现代研究应用

地龙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脂类、核苷酸、酶类及微量元素等多种活性成分, 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保护神经元、抗细胞凋亡、抑制氧自由基活性、抗感染等作用,在由脑血栓等引起的脑损伤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从蚯蚓体内提取出地龙蛋白小分子肽、活性地龙粉等用于预防脑梗死等病症。目前,蚓激酶已被开发成药,相比链激酶、脲激酶等药,蚓激酶药物服用方便、安全。此外,蚓激酶还能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来溶解血栓,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凝集、抗凝血,促进血流通畅,对中风后遗症、动脉硬化、高血压和高血粘度症等有治疗作用。

2009年原卫生部将蚯蚓提取物—地龙蛋白列为新食品原料(新资源食品),市场上存在一些以地龙蛋白为原料的健康类食品,可能被一些人误认为具有类似药用地龙的活血功能。但实际上,新食品原料中的地龙蛋白只能是来自特殊品种的蚯蚓—赤子爱胜蚓,与药用地龙的蚯蚓品种完全不同,同时其质量要求中也规定了不得检出蚓激酶,因此并不具有预防或治疗疾病的功能。

结语

虽然地龙在临床治疗上既能内服又能外用,但是还有一些方面值得注意。一般情况下剂量不宜过多,部分人群甚至还会出现过敏反应,另外阳气虚损、脾胃虚弱、肾虚喘促、血虚不能濡养筋脉者不宜使用。

参考文献:

1.商烨,齐丽娜,金华,等.地龙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22,45(5):989-996.

2.袁庆,殷孟兰,张彤,等.中药地龙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药理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19):3574-3577.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