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拼”一年,“广东造”够拼吗?

广东制造+
+订阅

首台国产ECMO(体外膜肺氧合系统)获批上市;华为Mate60系列悄悄上架,一机难求;比亚迪成为全球首个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品牌……

回顾“史上最拼”的这一年,中国智造令人热血沸腾的“高光时刻”,几乎都与“广东造”相关。

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外需求减弱等风险挑战下,广东向新而行、火力全开。

今年以来,广东创造性地提出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的决策部署,深入部署实施“大产业”立柱架梁、“大平台”提级赋能、“大项目”扩容增量、“大企业”培优增效、“大环境”生态优化五大提升行动。

“最拼”一年,“广东造”够拼吗?拼出了哪些新气象?如何拼“新”又“拼旧”?又该如何汇涓成海,拼出新天地?

“新”在何处?

11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广东共新增9名两院院士。

其中就有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

“这里年轻,充满活力,一切皆有可能。”这位新当选的院士,对广东充满期待。

一组数据可以印证这种活力: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三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保持全国首位……

创新能力持续领跑全国,是因为广东找到了创新“密码”。

当前,广东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发动各方力量共同步入创新轨道,在创新能力构建上形成合力。

新活力来源于核心技术攻坚。

一年可测5万人全基因组——这是华大智造发布的DNBSEQ-T20×2测序仪,刷新了业界测序通量及单例测序试剂成本纪录。

1225马力,1.9秒破百——这是我国第一台量产交付超跑,广汽埃安昊铂Hyper SSR的速度。

传输速率提升10倍——这是华为发布的全球首个全系列5.5G产品与解决方案,“宽带、多频、多天线、智能、绿色”等基础能力持续创新。

新活力还来源于新赛道的抢占。

现代工业文明是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技术升级与淘汰而形成的,谁能抓住机遇率先实现升级,谁就能在国家竞争中占据优势。

今年,ChatGPT一夜爆红,人工智能技术爆炸的又一个“奇点时刻”来临。大模型、AI芯片、智算中心如潮涌现,政策也在持续发力。11月,广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的实施意见》,力争到2025年实现智能算力规模全国第一,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接下来,广东拟重点发展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等五大未来产业集群,打造未来产业发展矩阵。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创新中孕育的强大动能,是“广东造”向上突围的重要凭仗。

如何升级?

向新而行的“广东造”,是不是意味着“喜新厌旧”,只拼新不要旧?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

广东也密集出台多项与传统产业有关的政策,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比翼齐飞”。

近日,广东又出台“技改十条”,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开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改造。前三季度,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2.1%,今年以来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基于基础,也基于优势,广东的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呈现出非常鲜明的三个特点。

首先,是“含智量”提升——

智能化转型让传统产业转出了新路径。截至9月底,广东累计推动2.9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并拥有9家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第二个特点是“含绿量”提升——

绿色已经成为广东工业的底色。目前,广东拥有302家绿色工厂、10个绿色工业园区、58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制造名单总数量居全国首位。

更为重要的是,“含金量”大幅提升——

“世界工厂”的底蕴让广东企业意识到,制造业升级的功夫,下限在工厂之内,而上限则要超越工厂、超越制造。生产性服务的赋能,让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再跃升。

“我们每年生产高压锅、平底锅等不锈钢厨具3000多万件,仅西欧市场一年就能卖出30多万个高压锅,可以说,我们的不锈钢厨具在欧美市场不惧任何对手。”凌丰集团董事长叶灿雄的信心来源于工业设计赋能。今年,凌丰集团的艺树大餐具套装再次捧得德国iF设计奖。

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的调研显示,重视工业设计的广东企业中,有80%开拓了新产品市场,70%通过设计降低了产品成本。

用新工业发动新引擎,广东智造根扎得够深,枝叶足够繁盛。

奔向何处?

绳从细处断,冰在薄处裂。产业竞争往往不只是企业的单打独斗,更是产业链、供应链的系统比拼。

“当家”号角下,新一轮“广东造”大潮,又该将如何汇涓成海?

一头向内,一头向外,“广东造”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经济纵深,拓展增量空间。

向内,奔向县域、奔向海洋。

今年以来,广东提出支持粤东粤西粤北12个地市和珠三角3个地市各打造一个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汕头、湛江、茂名、清远主平台纳入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主平台。

“万亩千亿”园区载体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主阵地和主引擎。1—10月,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96个省产业园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2%、5.9%、7.5%。

向外,奔向朋友,奔向全球。

毫无疑问,“智造出海”是过去一年中国制造业的关键词。

今年的慕尼黑车展,堪称“中国群星闪耀时”。比亚迪的展台面积与德国本土车企宝马不相上下,现场一派“人从众”的场景。不止整车制造商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中创新航等供应商也出尽“风头”。

除了优质产品和敏捷的供应链,“广东造”还能够将强大的工业能力输出海外。

11月30日,美的冰箱及洗衣机制造基地奠基仪式在埃及萨达特城举行。该制造基地投产后,“埃及智造”的美的产品,不仅将满足埃及当地需求,还将辐射非洲、中东、欧洲市场。

20年前,东莞塞车,世界缺货。

“如今,全球供应链背后的趋势正从‘Made in China’供全世界,变成区域供区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认为,强链补链的空间范围不应该受局限;推动供应链全球多地化,也是增加安全性。

世界的蓝海是“广东造”,“广东造”的蓝海也必然是世界。

■相关阅读

请回答2023:这一年,广东如何“拼经济”?

“头号工程”冲锋号吹响一年来,广东城乡都有哪些看得见的变化?

【策划】王义军 郎国华

【统筹】王溪勇  吴哲 袁佩如 彭琳

【采写】南方+记者 许宁宁 昌道励 见习记者 曾良科

编辑 钟烜新 李江萍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