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 | 为什么全网都在笑“我们家子涵”?家长们,请松弛点

+音
+ 订阅

+音 | 为什么全网都在笑“我们家子涵”?家长们,请松弛点

00:00/00:00

南方有“+音”,每周末晚10点与您准时相约。

这两天网上最火的梗,必定是“老师,我们家子涵……”了。

这个梗最开始来源于网上一个家长群的聊天截图。

一位“子涵妈妈”在群里说他们家的孩子子涵被蚊子咬了。随后“子涵妈妈”在群里对老师兴师问罪:“老师,我家子涵为什么被蚊子咬,幼儿园就这样看孩子的吗?”

她甚至质问,“为什么不咬其他人?”

这对话可谓相当逆天。除了“子涵妈妈”的质问外,还有“梓涵妈妈”“紫涵妈妈”也在家长群中发言。

尽管聊天记录疑似自导自演,网友们也忍不住感慨“不像编的”。

毕竟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爱“小题大做”的家长非常常见,有些家长的表现可能比图中的“子涵妈妈”更有控制欲。

令人窒息的家长控制欲

“子涵妈妈”事件一出,网友开始玩梗:“老师,我家子涵为什么坐在最后面”“老师,我家子涵以后不参加这个活动了”“为什么我家子涵拍照只有半张脸”等等。

玩梗背后,其实是更夸张也更荒唐的现实。

比如,有家长在照片里没看见自己的孩子,或者孩子没有站在C位,就怀疑他是不是被欺负了。就连孩子在学校喝水少了,家长也会训斥老师不负责任,没有及时提醒孩子喝水。这都是媒体公开报道过的案例。

孩子在他们眼里,如陶瓷般易碎,而外界到处都是危险,草木皆兵。他们对孩子日常生活的规划和监控,已经超乎许多人的想象。他们过于强调孩子的“脆弱性”,甚至把个人、家庭的标准凌驾于学校或他人之上,以完成对孩子的全方位保护。

这不仅让学校老师们苦不堪言,细思这种过度保护主义,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也可能是有害无益。

孩子在过度的保护和控制下容易成长为极度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巨婴。

不仅生活能力差,而且会将自己看做世界的中心,并要求他人围着自己转,以求最大可能地满足自身的欲望。

这种性格,一定会在他们生命中的某个瞬间,付出代价,也许是巨大代价。

亲子之间也要学会“课题分离”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课题分离”,意思是在人际关系中,要分清什么是我要负责的,什么是别人要负责的。

在和朋友交往的时候,课题分离相对比较容易做到,我们通常不会要求自己代替他人背负太多东西。

但是在亲子之间,做到课题分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父母有时会下意识地把孩子和自己捆绑在一起,觉得孩子还没有长大还不能独立,作为父母应该代替他去解决问题,或是觉得如果孩子没有做好某件事,代表我做父母做得也是失败的。

但其实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孩子有孩子的课题,父母有父母的课题。

课题分离不代表完全冷漠不管。父母确实应该在不同的阶段,提供必要的支持。

在孩子年纪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做一些决定。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转化为和孩子共同做决定。

最后,把主动权交还到孩子手上。

归根结底,养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帮助孩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帮助孩子发展出自己的判断和处理能力。让他们有能力踏上自己独立的道路。

孩子并不需要一个“真空无菌”的成长环境,他们更需要一个真实的成长环境。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存在冲突和烦恼,偶尔面对一下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放手”让孩子享受成长

多一个家长能在关心孩子的同时学会“放手”,世界上就少一个“子涵”,不需要在大合唱时站在班级中间,不需要一定出现在老师的相机镜头里,而是更快乐、更自在地享受和体验生活。

家长的弦松一点,孩子的空间就大一点。

多一点耐心,尊重孩子的节奏,给到一个家长最该给的东西:爱、欣赏、接纳、支持,那便是他儿时所能获得的最大养分!

今天的“+音”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来源】综合南风窗、南方都市报、未名心情等

【主播】安思仪

【录制】黄泽伟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编辑 卓佩仪
校对 蒙骏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