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笔拾遗 | 艺能满分选手体验“原生态”非遗

今日香港地
+订阅

21:28

路笔拾遗 | 艺能满分选手体验“原生态”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代际传承和不断被再创造中反映着人类与环境、自然、历史之间的互动。12月10日,在全新文化类综艺《路笔拾遗》的最新一集中,曹永廉、黄智贤、汤俊明、彭迪安四位TVB资深演员来到珠海市三灶镇和惠州市惠东县,观白鹤起舞,听海滨渔歌,感受大湾区沿海城市独特的非遗传承。

在珠海市三灶镇,四位艺人观看了精彩的鹤舞演出,迫不及待地向表演者请教鹤舞的要领:右手高举作鹤嘴状,身体前倾,脚步轻盈,“前弓后撑马”……披上“仙气飘飘”的白鹤衣衫,大家纷纷感叹“扮鹤”绝非易事。曹永廉说,学习过程中最困难的是腰部动作,“从头到尾是蹲步,套住头以后会认不清方向,很累也很有挑战。”“老师们的表演非常逼真,像是看见了真的白鹤。”汤俊明赞叹道。

三灶鹤舞市级传承人汤福文向记者介绍,白鹤被三灶地区的人们视为吉祥鸟,是福寿康宁的化身,象征着吉祥如意。每逢农历新年,当地鹤舞队会来到居民家中,跳起鹤舞,迎春接福,贺老拜寿。三灶鹤舞通过模仿白鹤的神态动作和研究白鹤的生活习性而创造出来,动作涵盖了临门、觅食、啄食、洗嘴、梳羽、嬉戏、归巢等。“由于鹤舞形式活泼,现在很多小朋友开始在学校学习,这对非遗项目的传承十分有益。”汤福文说。

在惠州市惠东县,主持人们听风踏浪,循着海边悦耳的歌声,拜访了“海的儿女”。

据《惠东县志》记载,惠东沿海渔民的远祖,属于原“疍民”,是我国南方百越族的组成部分。惠东地区的渔歌至今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是当地节庆、祭祀、婚丧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旧时长期以海为家的渔民面向一望无际的大海,常常自我吟唱用以解忧自娱。“渔歌的歌词内容都是有关以前海上的生活,大部分都是由当地渔民自己创作。”惠东渔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却妹说。

据了解,惠东渔歌使用潮州方言演唱,主要流行于粤东县沿海的港口 巽寮、稔山等地的渔村,音乐曲调十分丰富。既保存了较为古朴的音乐形态,又有较为丰富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韵味。其音乐曲调极为丰富,有啊啊香调、啦打嘟调、贤弟调、罗茵调等29种之多,有些曲调,如嗳嗳调吸收了海丰白字戏唱腔的拖腔,唉唉调(又称苦调)糅合了妈祖庙乐的旋律,具有浓厚的地方戏曲音乐和庙堂音乐的韵味。

节目中,李却妹现场教学员们唱传统渔歌《龙虾歌》,欢乐的气氛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嘀嗒嘀嘟嘀”的曲调也让学员久久难以忘怀。彭迪安表示渔歌的“曲调很好听”,让他忍不住一直思考如何可以将这些歌中融入一些现代化元素,让更多人“能听得到这一类渔歌曲调的歌”。

据悉,综艺节目《路笔拾遗》聚焦别具特色的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特别邀请4位TVB资深演员曹永廉、汤俊明、黄智贤、彭迪安,与GDToday记者走进大湾区11个城市,探访各地非遗瑰宝,体验传统魅力在现代社会如何绽放光芒。该节目一共8集,由10月29日至12月17日逢周日18点在南方报业旗下平台推出,并在TVB翡翠台同步播出。

【主持】黄智贤 曹永廉 汤俊明 彭迪安 张诗雨

【出品人】侯小军

【总策划】张纯青 陈枫

【制片人】赵杨

【监制】谢苗枫 潘美臻

【导演】王勇幸

【执行导演】谭浩瀚

【执行导演】吴浩宇

【编剧】王勇幸 吴叁

【民俗顾问】陈恩维

【摄像】关杰明 于善政

【记者】张诗雨 王迪雅(实习) 赵扬悦(实习)

【旁白】李乔新

【通联】张诗雨 吴劭明

【造型设计】Netto Hair

【化妆】李隽升

【发型】陈波

【场务】姚沙溥 吴嘉杰

【后期制作】文记

编辑 佘余
校对 曹柏英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