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8日,第一届双碳科技博士后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在江门召开,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南大学、澳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暨南大学等36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博士后共同参与,探寻双碳发展之路。
活动开幕式现场。
本次活动旨在打破专业壁垒,为国内外青年学者搭建跨学科、高水平、促创新的“双碳”交流平台,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探索更多创新思路。
活动特邀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基金管理处副处长胡奇作专题讲座,就基金的资助类型、申报条件、评审指标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解读,并现场解答博士后提问。研讨会共安排有两大会场,设置口头报告和墙报展示环节。70余名博士后代表围绕新能源技术、绿色金融、碳计量、碳捕集封存与工业利用技术等不同研究方向展开深入探讨,交流最新研究成果。
江门双碳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徐明致辞。
本次参会的博士后,有来自国内澳门、内蒙古等地,以及国外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地的代表,为研讨会提供了跨文化、跨地域的多元视角。
澳门智库委员赵达源博士表示,非常感谢大会提供宝贵机会,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专业领域的博士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双碳科技领域前沿课题及其进展、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分享经验和见解。同时,这次江门之行也让他感受到江门对低碳环保的重视,他期待未来能与江门双碳实验室、与当地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携手推动双碳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我认识了很多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专家,并与他们在研究设计、研究方法,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上进行了深入交流。这些交流有助于继续推动我和团队的研究项目,受益匪浅。”江门双碳实验室博士后常皓亮说。
12月7日是江门双碳实验室成立两周年的日子。作为大湾区粤港合作科创平台,过去两年,江门双碳实验室各项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成为江门高水平人才聚集地之一,聚集了国内外双碳领域知名专家和高水平科研团队,汇聚了一批博士、博士后青年优秀人才。未来,实验室将继续深化科研合作交流,引进与培养一批双碳创新创业人才,推动成果应用转化,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南方+记者 李霭莹
通讯员 陈健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