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现场对话院士,看工程师与东莞的双向奔赴

南方+ 记者

12月8日,东莞迎来首个“工程师日”,现场发布了100名“最美工程师”、十佳“最美工程师”、“城市发展贡献奖—外籍工程师”等获奖名单,向为东莞作出卓越贡献的工程师人才致敬。颁奖仪式后,一场专家云集的沙龙对话拉开帷幕——看院士为东莞未来产业把脉,看东莞工程师们群策群力、为东莞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双万”之城的下一个支柱产业是哪个?工程师与东莞这座城市如何同呼吸、共成长?沙龙环节,专家院士和在莞工程师们热烈交流。出席嘉宾如下: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克复,美国韦斯特伯里学院博士陈建波,华南农业大学博士后联合导师崔志新,广东省工程师学会执行会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刘桂雄,东莞先知大数据有限公司总裁、研发中心总经理梁帆,东莞市工程师协会理事长何玉成,东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企业事业管理部副部长陈国荣,广东以诺通讯有限公司技师工作站站长唐亮。

近年来,科创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转换愈发受到关注。东莞,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在原始创新能力上能取得哪些突破?未来该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换链条,让科创成果赋能先进制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沙龙对话中,崔志新表示,新质生产力即“三高”——“高新”“高素质劳动力”“高质量生产资料”。这意味着培养新质生产力,企业首先要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高素质劳动力要建立在高水平的教育基础之上,要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最后,要切实提高生产材料的品质。

万亿之城的下一个支柱产业是什么?在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挑战的情况下,东莞如何加速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师又该如何发挥力量助力产业立新柱?

对此,何玉成认为,东莞各行业细分领域都有许多优势技术和产品,对此,政府部门可以从细分领域出发挖掘亮点,从而找到技术创新的优势。

唐亮则对东莞的电子信息行业作出了分析和预测。他表示,当前这一产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既要技术创新,也要产品创新。同时,产业升级还需要产学研结合,对此,他建议政府搭建更多平台,让优秀人才和技术聚集在一起协同创新。

【统筹】叶永茵

【撰文】谢麦诗 唐卓 何绮莹

【摄影】龚名扬 李家威

编辑 李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