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进入青花世界!国内首个展示“转变期”瓷器专题展开幕

南方+ 记者

00:47

进入青花世界!国内首个展示“转变期”瓷器专题展开幕

12月8日,一阵“蓝白相间的中国风”在东莞吹起,一度湮没于世的景德镇民窑生存发展史再次被揭开“历史面纱”。

当天,“博学东莞”系列展览“瓷变——明末清初青花瓷精品展”在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开幕。

展览展出了136件套“转变期”瓷器,是国内博物馆首次系统性展示“转变期”瓷器的原创专题展,填补了“转变期瓷器”在国内文博系统中大体量、专题性展出的空白。

国有博物馆x民间收藏

136件套文物揭开景德镇民窑生存发展史

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便是国有博物馆和民间收藏的联动。

展品不仅有来自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东莞市博物馆、东莞展览馆等公立博物馆,还有来自东莞本土民间收藏的明末清初青花瓷器,不仅让大众一饱眼福、近距离感受“转变期”瓷器的魅力,也为学术界研究者提供鲜活有力的史料和物证。

开幕式上,有感于展览的举办形式,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晓棠表示,在东莞,国有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个人藏家都有内涵丰富的藏品,文博工作者在推进文化强市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去研究、挖掘、整合、提升,多和文物大省交流合作,助推东莞文博事业的发展。

作为展览的学术顾问,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馆员江建新对展览侃侃而谈。

在他看来,瓷器的转变期是目前学界、业界非常关注的研究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的陶瓷在产业、工艺甚至国际交流方面都非常有意义,“我在景德镇多年考古发掘,没有挖到几片这个时期的遗物,过去的研究资料也很少。本次展览是国内博物馆首次以展览形式呈现,我觉得非常难得。”

江建新表示,希望展览能够成为东莞文化建设的名片,成为一个产品和平台,吸引更多的学者来观摩、研究,甚至吸纳更多的社会收藏,汇总成为一个更好的展览。

五大单元讲透“转变期”瓷器

再现明末清初审美情趣

步入展厅,目光旋即被造型各异的青花瓷所吸引。

这些青花瓷凝聚着当时匠人的精湛工艺与巧妙构思,虽历经岁月风霜,但色彩纹饰仍明晰可见、光芒未曾黯淡,是兼具经济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瓷中珍品,展现出明末清初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制作的高水准,生动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与审美情趣。

本次展览共分为“瓷之辨”“业之变”“工之变”“器之变”“饰之变”五个单元,不仅向大众展示“转变期”瓷器独特的艺术风格、器物造型及创新的制瓷技术,更透过瓷器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折射出明末清初社会、经济、思想、人文的巨大变革,展现民窑瓷器作为商品经济产物背后的深层社会意义。

何为“转变期”瓷器?

中国瓷器历史源远流长,千年窑火不息的景德镇,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瓷都,其产造的青花瓷素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然而,翻开中国瓷器发展史,曾有一段掩埋在历史长河太久的景德镇民窑生存发展史,为世人所忽略,直至20世纪初,这段由民窑主导的瓷业发展史才逐步向世人袒露全貌。

在明末清初——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至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的73年里,民窑青花瓷因为没有了官方的禁令,加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市场需求扩大,以景德镇为代表的民窑异军突起,所产造的青花瓷胎釉质地细腻精良,施釉紧薄莹亮,色调青翠淡雅,画面融汇中西元素,绘画风格又新颖多样,其艺术造诣为民窑瓷业前所未见。

这个时期被称之为“中国瓷器艺术发展的转变期”。于这一时期青花瓷的研究推翻了明末清初瓷业此前“停滞萧条、粗陋不堪”的固有印象,为大众重新揭开了一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极具生命力的民窑瓷业生存发展史。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诗人龚轼曾在诗中高度赞美青花瓷。“转变期”瓷器摆脱了过去官窑瓷器以“帝王审美”为准则的程式化表达方式,转而以“世俗化”“商品化”“ 个性化”的表达,展现了明末文人士绅阶层的审美倾向及精神追求,进而影响了中国后世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瓷器艺术审美。

据悉,袁崇焕纪念园通过展品与图文注释相结合的方式,较为全面、直观地展示转变期瓷器的制作工艺、艺术风格。透过精美的瓷器,市民不仅可以看到了在民窑主导下,制瓷技术的突飞猛进,也看到了在时代的巨变中,以景德镇瓷匠为代表的中国匠人们迎难而上、融会贯通、不断创新的精神面貌,对当下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开幕式后,江建新作了《“略论明末清初时期景德镇的窑业——兼谈明末清初‘转变期’瓷器”》讲座,向瓷器爱好者讲述“转变期”青花瓷器的工艺与时代背景下景德镇瓷业的发展始末。

精品文物抢先看

青花汀州白鹭纹筒

这件瓶是典型的明末清初“转变期”器物,一般称为“筒瓶”,又称“象腿瓶”。器身白鹭仰首望天,悠然自在,与花草绿植交相辉映,画面鲜活灵动,极具雅趣,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意境。在国内外有许多相似的器物,不少器身写有干支纪年,包括戊寅、乙卯、庚辰、辛巳、壬午等年款作品,从风格来看,是崇祯时期烧造的。“哈彻号”沉船中有相似的出水器物,仅主题纹样有所区别。在荷兰语中,此类筒瓶被称为“Rolwagen”,当时也大量出口海外。

明万历青花驺吾纹克拉克大盘

“克拉克”瓷器以纹饰绘有连续的开光图案为特征,此盘葵口外撇,宽折沿,浅弧腹,圈足。通体施釉,青花装饰,内壁绘锦地开光八组,开光内对称绘花卉纹及杂宝纹,盘心绘有一神兽驺吾,辅以花鸟、海浪,整体纹饰繁密而层次分明,富有整齐的节奏感。驺吾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仁兽,形似长尾虎,可日行千里。该盘形制规整,胎薄釉厚,绘画精细,是万历外销瓷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青花西班牙徽章纹香客瓶

该器长颈,腹部呈扁圆鼓形,方形圈足。其造型基于近东一种金属或玻璃器皿,通体以青花装饰,颈部绘菊石图,侧面绘花卉纹,腹部两面绘荷塘开光徽章。徽章由瑞兽与城堡纹饰呈对角组合而成。此徽章应属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 (1556-1598) 及菲利普三世(1598-1621)。

清早期青花缠枝纹将军罐

此器型因形似将军头盔,且罐身神似身着戎装的军官,故而得名“将军罐”。此罐盖为圆顶,宝珠形钮,盖与罐子母口相合。盖面绘缠枝牡丹纹,腹部主题纹饰满绘凤穿牡丹花纹。此罐胎体厚重,青花呈色鲜艳明快,纹饰清晰,生动活泼,凤凰图案用笔奔放,简洁凝练。此罐之造型与绘画风格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文字】南方+记者 马新杰

【摄影/视频】南方+记者 龚名扬

编辑 冯文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