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是东莞首个“工程师日”,当天表彰了全市首批100名“最美工程师”,其中来自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徐新星与刘正清获评首批“最美工程师”,徐新星获评“最美工程师十佳”。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徐新星(左一)获评“最美工程师十佳”
此前,经过初评筛选,近300名工程师进入网络投票阶段,参评工程师涵盖了电子信息、新能源、机械装备及机器人、新材料等行业。经公众投票与评委评分两项加权,由组委会根据评选结果,最终评选100名“最美工程师”,并从中择优评选“最美工程师十佳”。
据了解,徐新星与刘正清都是来自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建筑工程师,就建筑行业而言,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增强BIM、GIS、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也就是“智能建造”技术是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目标。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徐新星与刘正清获评首批“最美工程师”
东莞市要形成适合市场需求的建筑技术体系和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工程师人才队伍,打造具有“东莞建造”品牌竞争优势。东职院在全省率先设置了“智能建造”新专业,以满足建筑业对智能建筑技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两位来自东职院的工程师在受访时候表示,东莞市创造了全国领先的工程师成长和政策环境,对工程师非常有吸引力。
在他们看来,东莞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评选“最美工程师”,设置“工程师日”,很好地提升工程师群体的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颁发“优才卡”等,为工程师在就医、子女入学等提供很好的便利;而《关于持续推进“三项工程” 深化“技能人才之都”建设的工作方案》等政策为工程师搭建了良好的干事创业的政策平台。
徐新星
“我在莞开展科研等工作中,得到‘优才卡’等专项政策的支持,也得到了市专项科研资金的资助。”徐新星说。
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教科研教学的工程师,徐新星表示将以获得“最美工程师”为契机,利用好东莞市一流的人才政策,在东职院提供的良好发展平台上,继续在建筑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力,为东莞市土木建筑领域科技进步和行业发展,打造“千亿产业、现代建造”的建筑强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刘正清
刘正清告诉记者,能够获评“最美工程师”十分荣幸,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未来他将更加努力,在教学开展中结合在企业十多年工作的经验,教会学生如何将知识结合项目进行落地。
相关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注重引育并举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于2009年成立,是东莞市唯一一所公立高等职业院校。建校以来,学校依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办成具有东莞特色的全国一流职业技术学院”为发展目标,凝练了“政校行企协同,学产服用一体”的办学模式,确立了“服务学生成长,支撑东莞制造”的办学理念,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实现了三年一大步、九年三大步,从高职新秀到全省第一梯队、再到国家第一方阵的跨越式发展:2013年成为“省示范校”建设单位、2016年成为“省一流校”建设单位、2019年成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创造了广东省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东莞速度”,开创了东莞职教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据武书连2023年高职高专排行榜,学校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排第100位。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注重引育并举,培养德技双馨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72人,其中有双师素质教师456人,高级职称217人,中级职称333人,博士75人。现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1人、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广东省教学(创新)团队6个,南粤优秀教师5人、省技术能手8人、省专业领军人才2人、省优秀青年教师4人,东莞市优秀教师12人、市特色人才6人。教师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在省级以上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中累计获奖56项。2020年,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确立为广东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学校发挥应用科研优势,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先后建成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15个科研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决策咨询、政府智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学校主持和参与制订国家行业标准15项,获市级以上项目立项390余项、省科学技术奖1项、省农业技术推广奖1项、东莞市科技进步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72件、实用新型专利360件;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6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8项。2022年中国高职院校科研与社会服务竞争力排行榜,学校排全国第37名、全省第6名。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龚名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