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在给孕妇注射疫苗。(视觉中国 / 图)
全文共4158字,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
孕妇是需要保护的特别人群,对疫苗的需求也更迫切,但公众普遍对孕妇接种疫苗有很大担忧,长期以来我国也缺乏孕期接种疫苗的相关研究和评估。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袁端端
责任编辑|朱力远
塔米·坎宁安(Tammy Cunningham)不记得她的儿子是怎么出生的。2021年5月,怀孕已近7个月的她感染了新冠。随着症状加重,她咳嗽不止并呼吸困难,随后她被直升机紧急送往医院。
预产期还有11周的时候,塔米出现了肺衰竭。医疗团队担心如果她继续怀孕,她和胎儿都无法存活,希望她的未婚夫允许紧急剖腹产。
“我问,‘他们都能活下来吗?’”马特·坎宁安(Matt Cunningham)向《纽约时报》回忆道,“他们无法回答。”
新冠疫情给孕产妇带来了巨大的威胁。2021年,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发布的报告称,当年有1205名孕妇死亡,比2020年增加了40%,比2019年增加了60%。美联社援引美国政府问责局的一份报告称,新冠疫情导致了数据上涨。如何让孕产妇以及婴儿在这场大流行中尽快得到保护成为当时公共卫生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思考的重中之重。
2023年11月30日,在昆山杜克大学疫苗交付研究创新实验室举办的“孕期接种疫苗安全吗?”专题研讨会上,国内外前沿学者及监管人员共同分享了孕期疫苗接种的科学证据和思考。
“公众普遍对孕妇接种疫苗的安全性有很大担忧。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孕期疫苗接种相关的研究和证据,对于孕期疫苗接种后的随访、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也不足。”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创始主任、疫苗交付研究创新实验室负责人汤胜蓝教授如此阐述研讨会发起的初衷。
孕妇纳入新冠接种人群
现任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研究和预防部婴儿健康结果监测负责人米尼·德尔曼博士(Dana Meaney-Delman)是一名妇产科专家,在她25年的从业生涯中,一直关注妊娠女性的疾病监测和预防工作。
2020年初,新冠甫一出现,德尔曼博士便开始密切关注这一病毒对怀孕女性及其胎儿的影响,他们在快速进行了数据采集后发现,“这一病毒对孕期女性的威胁更大,所带来的不良结局也更加严重。”这些风险包括孕妇罹患重症的可能性更高,并会增加胎儿早产、死产和其他不良后果。
2020年12月,新冠疫苗在美国获得了紧急使用授权。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这一疫苗孕妇能用吗?
和以往所有的临床试验一样,新冠疫苗将妊娠女性排除在外,她们的临床数据是空白。
在之后的大规模使用时,德尔曼博士和她的同事们开始收集一些在不经意间接种了疫苗的孕妇数据,记录她们的不良反应和真实感受。与此同时,早期的动物实验相关数据也表明,这一疫苗对人体的发育和生殖毒性没有特别令人担忧的信号。
“正因为我们知道这一疾病的风险很高,接种后女性和胎儿可以得到保护,而且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从生物学角度怀疑它会对孕妇造成不良后果。所以CDC和免疫接种咨询委员会(ACIP)在疫苗接种指南上明确指出,怀孕的女性如果有接种意愿可以接种,她们可以事先和自己的医生进行讨论。”德尔曼博士回忆美国CDC当时的决策依据。
与此同时,美国的四大疫苗监测网络开始共同发挥作用——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VAERS)、疫苗安全数据链路(VSD)和许可后快速免疫安全监测系统(PRISM)以及临床免疫安全评估项目(CISA),持续收集公众包括孕期女性接种的数据。这些监测系统发现,很多有医护背景的孕妇在新冠疫苗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后的早期阶段就有意愿接种。
在新冠疫情期间,美国CDC还推出了一个由公众自主上报不良反应的监测系统名为“V-Safe”。这个系统的好处是可以在手机上操作,只需要几分钟时间便可以将自己和家人接种新冠疫苗后的反应记录并上传至云端,帮助CDC更好地监测新冠疫苗的安全性。
“这一创新的手机应用非常有效,普及率比我们预计的还要快。数万名孕妇(主要是医务人员)的数据被记录,一旦有不良反应,我们就能第一时间发现。”德尔曼博士说,根据监测数据,孕妇和非孕妇的不良反应没有明显区别,也没有证据显示接种疫苗会引起早产和流产等不良后果。
凯瑟琳·弗莱姆林·达特拉博士(Katherine Fleming-Dutra)是美国CDC国家免疫和呼吸道疾病中心的流行病学家。2023年6月,在美国国家免疫实施咨询专家委员会(ACIP)会议详细介绍了孕期疫苗接种和新冠的影响。临床监测发现,在奥密克戎毒株流行期间,患有新冠的孕妇比没有得新冠的孕妇面临更高风险。对于六月龄以下的婴儿,由于没有疫苗的保护,新冠相关的住院率也在上升。这也促使许多孕妇为了保护自己和胎儿主动接种。
在达特拉博士看来,大流行期间,孕期接种疫苗无疑是有效且必要的。在孕期女性和非孕期女性人群中,疫苗的有效性是相似的,孕期接种的女性也获得了良好的免疫应答。研究人员在母体血液中和脐带血中均发现足量抗体,并相信抗体是通过胎盘由母体传到胎儿。
对于孕妇接种疫苗的有效性,美国CDC也进行了多项研究。他们评估了2022年到2023年,对于无免疫缺陷的怀孕人群使用单价新冠疫苗和二价新冠疫苗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如果在怀孕期间完成最后一针接种的话,疫苗有效性会达到52%。如果怀孕前6个月以上完成最后一针接种的话,疫苗有效性大概只有6%。
“我们可以看到,疫苗刚接种不久它的有效性很好,但随着时间推移,疫苗的有效性在衰减。”达特拉博士说。
对婴儿而言,如果孕妇在孕中后期(孕20周之后)接种疫苗,婴儿在出生头三个月获得的保护性抗体最高。达拉特博士还指出,根据CDC新冠监测网络覆盖的20个州的26家儿科医院显示,在小于3月龄的婴儿中,如果妈妈孕期接种新冠疫苗,疫苗有效性可以达到54%,在小于六月龄婴儿中,疫苗有效性是35%。这些数据都已在新英格兰杂志发表。
随着数据的累积和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化,美国CDC也在实时更新着接种指南,越来越多的孕妇和准备怀孕的女性都已主动接种,这和早期医护人员起到的带头作用密不可分。
达特拉博士最后总结道,如果母亲在怀孕时候接种疫苗,可以给婴儿生命早期提供更多保护。孕期女性可以及时跟进有关指南或推荐,接种新冠疫苗,更好地保护自己以及她们的孩子。
哪些疫苗可以接种
在周围绝大部分人的认知里,孕期不能接种疫苗,这点也在中国绝大部分疫苗接种禁忌症列表中得到验证。还有不少人认为备孕、哺乳期最好也不要接种,网络上有很多类似的帖子,劝特殊时期的女性不要接种疫苗,理由是谁也不敢百分之百确保没问题。
这种谨慎很容易理解,疫苗是为健康人研发的特殊药品,大部分疫苗临床试验中也将备孕、妊娠和哺乳期女性排除在外。然而,随着大数据的累积和不断增多的研究发现,女性在孕期接种某些疫苗不仅可以为母亲提供有效的保护作用,降低疾病母婴传播的风险,还能为胎儿和未到免疫月龄的婴儿提供被动免疫保护。
因为免疫系统尚未完善,一些疫苗又未到接种时间,婴儿出生至免疫月龄前这一时期被称为感染性疾病的“易感窗口期”,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统计,每年约有400万名6月龄以下婴儿死于急性感染,且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其中部分感染可以通过孕妇接种疫苗加以预防。
大量研究显示,孕期疫苗接种对于保护孕妇本人及宝宝的健康十分重要。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妇幼儿少卫生教研室副主任蒋泓教授在前述研讨会上指出,“孕期妇女感染呼吸道疾病相关的病原体,相关的症状如发烧和体内的炎症反应会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增加,诸如流产、早产、子痫前期等风险显著增加,从而危害胎儿生长发育和健康。”
接下来的问题便是,究竟哪些疫苗能在孕期接种呢?
蒋泓总结了不同地区对孕期和哺乳期接种疫苗的推荐。其中,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英国、加拿大以及中国等主要国家都推荐孕妇接种灭活流感疫苗,这也是中国目前明确推荐孕期接种的疫苗。此外,新冠、百白破、肺炎球菌和呼吸合胞病毒(RSV)疫苗也被不同国家推荐。
“如果母亲在孕产期间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经过胎盘或乳汁,能够传递给胎儿或新生儿,可以在孩子出生后六个月的‘免疫间隙’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蒋泓解释道。
数据显示,孕妇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助于预防流行性感冒并发症,例如早产。而怀孕27至36周期间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将婴儿百日咳的发病率降低90%。但活病毒疫苗,譬如水痘和麻腮风一类的疫苗(MMR)则应该避免,因为它们可能对发育中的婴儿构成风险。
孕期接种疫苗的阻碍
据蒋泓博士介绍,在欧美国家,孕期疫苗接种已经有了一定的覆盖率。以流感疫苗为例,美国约60%的孕妇接种,英国约40%-50%。在中国,尽管孕期可以接种流感疫苗,但有限的调查显示,孕妇接种率约1%左右。
“中国孕妇的接种意愿非常低。”蒋泓发现,中国孕期疫苗接种、孕期疫苗接种相关的态度意愿的研究相当少,在她看到少数研究中,北京的孕妇接种意愿为15%左右,而另一个研究显示只有3.6%的孕妇愿意在孕期接种疫苗,最终接种的比例则更低。对疫苗副作用的担心和对胎儿的未知影响或是主要原因。
除孕妇个人的认知及意愿度影响疫苗接种外,我国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在推荐孕妇接种疫苗上也存在认知不足以及推荐意愿低的情况。既往研究显示,仅21%医疗服务提供者意识到孕产妇是可以接种流感疫苗的。
鉴于将怀孕或哺乳期患者纳入临床研究所固有的研究挑战、伦理和责任问题,制药行业也历来限制在这些人群中开展研究。《柳叶刀-全球健康》曾于2020年12月发表过一篇文章,分析了10个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国际临床试验注册的数据,发现四分之三的新冠相关试验对象明确不包含孕妇人群。该文作者认为,这样做可能是因为,担心孕妇使用药物后出现风险,以及胎儿或新生儿对药物的暴露风险。
孕期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主要通过疾控或卫生部门的安全监测网络和上市后的研究获得。而对很多疾病而言,孕妇又是高危和最需要受到保护的人群,对疫苗的需求更加迫切。
“当前,中国的流感疫苗指南已将孕妇纳入优先接种人群。我们呼吁社会各界能够一起做一些深入的科学研究,为母亲和新生儿的健康,提供更加优化的免疫保护策略。”汤胜蓝教授希望各界能协力提升孕期接种疫苗的认知与实践。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