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两年来,中山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啃下水污染治理这块“硬骨头”,中山市委、市政府推进 “科学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流域治理”工作思路,实施水污染治理大兵团作战。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举全局之力,推进中山市中心组团未达标水体整治工作。目前,中心组团158条(段)河涌已完成截污清淤等整治主体工程。经整治,河涌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即日起,南方+中山频道将持续推出“中心组团治水记”系列报道,聚焦中山市中心组团治水成效及整治过程中的住建力量,记录河清岸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中山。
行走在中山市东区街道的白石涌河畔,一只白鹭落在了水面上,与岸边过往的市民形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如今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景象,与过去水体黑臭、垃圾漂浮的情况大相径庭。
在东区,焕然一新的不只是白石涌流域。东区河涌共计19条段,河涌总长度约34千米,流域范围主要分为白石涌流域、岐江河流域、长江水库流域。2021年9月,由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实施的中心组团东区河涌整治全部完工,累计新建截污管道18.76千米,河道清淤20.93千米,已完成周边污水管道检测与修复。此后,中心组团东区河涌水质情况得到明显改善,2023年第三、第四季度19条河涌水质评价均为不黑不臭。
东区河涌整治前后对比。 南方+ 陈少宏 制图
水质通过第三方评估:黑臭河涌变休闲打卡地
来到中山市法治文化公园,不少市民围坐在石凳上听鸟鸣聊家常。“以前下班经过这里都要绕路,现在每天晚上吃完饭,我都会在这里散散步消消食。”住在附近的居民邓阿姨感触颇深。
中山市法治文化公园旁的河域是白石涌的流域之一。白石涌位于中山市中心城区,东起长命水涌,西至岐江河,流经东区、石岐及南区,是中山16条“央督”城市黑臭水体的其中一条,全长约7.8千米,整治前水质为轻度黑臭,水质类别为劣V类。
法治公园。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中山市代建项目管理办公室项目负责人介绍,治理前的白石涌,点源污染为其主要污染,氨氮、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3项指标均存在超标情况,沿岸还排查出62个存在问题的排口。在完成整治后,水质和周边环境得到了改善。根据连续水质检测结果,白石涌实现消除黑臭,2023年第四季度黑臭评价为不黑不臭,水质类别为V类,水质提升明显,并通过了第三方“初见成效”和“长制久清”评估。
“颜值”提升不只在某一段、某一片。例如,白石涌支流之一新安涌,其周边都是住宅小区,整治前,附近居民经常反映河涌异味问题,整治后,河涌不再出现黑臭现象。在槎桥排洪渠,井尾排水渠位于城中村,整治前,由于周边缺乏污水管网,居民生活污水没有出路,两条小河涌水质一直较差,影响周边群众生活,通过截污整治、䃼充建设污水管网及提升泵站,解决了槎桥片污水出路问题,河涌水质得到长效提升。
河域的水质变清,河道两旁的绿植增多,带来清新的空气的同时也提升了周边市民的生活质量,为他们带来了生活乐趣。“现在,每周末有很多年轻人过来拍照打卡,还有家长带着孩子过来游玩呢。”邓阿姨说。
过去市民避而远之,如今还能拍照打卡,东区范围内的河涌已换新颜。
全民健身公园。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清淤截污、提升景观:全方位“焕新”河涌风貌
水质好转,并非一朝一夕、一点一面能够完成。
东区河涌整治工程于2020年4月开工,2021年9月全部完工,主要整治内容包括截污工程、清淤工程、管道检测与修复工程、岸线整治工程等,涉及面较广。历时近两年,已完成周边污水管道检测与修复。
以白石涌为例,项目新建污水管道将纯污水排口接入市政污水管网,新建截流管道将污水混接或合流排口截流接入市政污水管网,对较大暗渠排口设置截流井或渠道截流井接入市政污水管网。
“我们从该流域旱季排水口出发,向上溯源,详细摸排周边地下管网及污水来源,精准查找流域河涌黑臭成因,通过截污纳管、管道修复、管网完善、片区错接点改造、河道清淤疏浚等措施进行处理。”中山市代建项目管理办公室项目负责人介绍,针对白石涌岸上原杂乱、不成体系等景观节点进行改造,包括铺设景观步道、增加绿化种植、更换栏杆等。于白石涌上游有条件位置种植挺水植物,并铺设卵石滤床增加水体自净能力、含氧量,同步提升涌内景观效果。
白石涌中山市委党校段。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以前河域又黑又臭,经过党校这条路都忍不住捂住鼻子,现在经过这里还能看到白鹭和河底成群的鱼。”从小生活在中山的梁先生回忆。中山市委党校是东区河涌整治沿线的重要景观提升改造节点。如今,这里新建了党建主题广场、文化长廊、景墙展板、景石标语、雕塑展牌等,在丰富了河岸风貌的同时,传播文化精神。
【撰文】梁诗婷 陈少宏
【摄影/视频】卢子衡
【通讯员】曾银东 雷思远 林传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