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直呼“灵活用工”太过宽泛,权益保障先要明确定义

南方法治
+订阅

多元用工正成为企业用工新趋势。12月6日,“探索多元用工·创新权益保障”主题大会在广州举办。

会议邀请政府部门、学术界、企业界和社会组织代表等参与,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实践经验案例,共同为多元用工变革及创新劳动者权益保障建设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会上有专家认为,目前灵活用工的内容涵盖太过宽泛,要明确灵活用工等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定义、内涵和法律关系,才能更好地探讨相关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

超四成平台企业认为劳动者“工作强度需改善”

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达8400万,占职工总人数1/5,随之而来的各类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会上,薪宝科技-华南理工大学零工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2023中国企业多元用工管理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报告》在对351家企业的调研中发现,43.6%的平台企业认为劳动者的“工作强度需改善”。

但囿于当前平台经济领域复杂的用工关系,部分劳动者并未得到和“正职”相当的职业保障。《报告》提到,超过1/4的企业认为“社保医保缺失”是平台留不住人的原因之一。六成以上企业认为“职业晋升前景模糊”加速了平台劳动者频频“出走”。

对此,《报告》指出,2021年人社部等八部委印发的《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超过七成的企业面向平台劳动者开展了安全培训与职业健康防护建设,但只有不到50%的平台企业开展了职业晋升体系建设。

平台企业也有自身的困惑。

《报告》显示,65.4%的企业在推动平台劳动者权益保障建设时面临着较大的成本压力。也有58.7%的企业期待有关部门逐步完善相关政策细则,例如最低工资制度如何在不同行业平台劳动者中具体落实、“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课税机制如何完善等问题,目前仍缺乏明确指导。

报告建议完善政策细则并加强落地指导

大会邀请了多位学术界、企业界专家作主题演讲,对当前零工经济和多元化用工模式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研讨。

零工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薪宝科技创始人兼CEO刘树兵认为,当前企业经营者面临需求不确定性增强、用工成本上升、劳动者就业观念变化及数字技术变革等问题,多元用工能让企业更好应对需求波动、降低综合用工成本,持续提升企业价值。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李天国认为,零工是可供选择的新就业方式,也是就业的蓄水池之一。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劳动力的外部化趋势显现,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面临新的挑战,劳动法律体系还需要夯实。另外,不断的身份转换已经成为常态,需要考虑社会保险法与商业保险关系部分相互衔接的可能性。

“目前灵活就业者或者灵活用工的内容涵盖太宽泛了,除了企业标准劳动关系的用工之外,剩余的几乎全都归集为灵活用户。”刘树兵说,只有明确了非标准劳动关系下用工的定义、内涵和法律关系,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步权益保障的探讨。

《报告》也建议,有关部门在兼顾劳动者诉求和企业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完善政策细则并加强落地指导,推动平台劳动者权益保障建设。平台企业应加强合规建设,改变用工理念,完善平台劳动者收入增长和职业技能提升体系,提升平台劳动者“留存率”。

会议由广东劳动学会与薪宝科技-华南理工大学零工经济研究中心共同举办。

南方+记者 吴晓娴 孟健

编辑 刘婷婷
校对 蒙骏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