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刺,中药名。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
本品具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之功效。常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性状
皂角刺完整的棘刺为主刺及l-2次分枝;扁圆柱状,长5-18cm,基部粗8-12mm,末端尖锐。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商品多切成斜薄片,一般是长披针形。常带有尖细的刺端,切面木质部黄白色,中心髓部松软,呈淡红色。质脆,易折断,无臭。味谈。以片薄、纯净、无核梗、色棕紫、切片中间棕红色、慷心者为佳。
性味与归经
性味:辛,温。
归经:肺经,肝经。
功能与主治
功能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1、皂角刺具有消肿排脓、消毒透脓、搜风、杀虫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痈疽肿毒、疮疹顽癣、产后缺乳、胎衣不下、疠风等症状。于疡毒药中为第一要剂,又泄血中风热风毒,故而风药中亦推此药为开导前锋也。
2、搜风拔毒、行气理气:能行血行气,能软坚散结,温能搜风,活血祛瘀。托里排胀,常用于厉痈,癣疮等症状。入肝肾经,有行气行血,温经通络,活血祛瘀,催胎衣下行之功,常用于胞衣不下,妒乳,闭经等现象。
配伍药方
①治乳痈:皂角刺(半烧带生)15克,真蚌粉9克。上药研细。每服3克,酒调下。(《仁斋直指方》)
②治产后乳汁不泄:皂角刺、蔓荆子各烧存性,等分为末,每温酒服6克。(《袖珍方》)
③治胎衣不下:皂角刺烧为末。每服3克,温酒调下。(《纲目》引《熊氏妇人良方补遗》)
④治乳汁不足:皂角刺、王不留行各6克,黄芪15克,猪蹄2只。煎煮至肉烂,去药渣,吃肉喝汤。(《安徽中草药》)
⑤治鼻咽癌:皂刺和皂角树枝360克。煎汤至黄酒色,每日服3次,分2日服完。(《抗癌本草》)
药膳食疗
皂角刺炖猪心
材料:皂角刺,猪心。
做法:将皂角刺刺入猪心,加适量水炖,在让二者充分交融的同时也让厚实的猪心更加入味。
功效:拔毒去风,消肿排脓。
使用禁忌
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END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