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8个月再度访华,冯德莱恩为什么又来了?

粤政头条
+订阅

据央视新闻消息,1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四次中国一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这个事情很有看头。

9月5日,德国慕尼黑国际车展城市公共展示区内的比亚迪汽车。图源:新华社

9月5日,德国慕尼黑国际车展城市公共展示区内的比亚迪汽车。图源:新华社

要知道,上次线下举行的中欧领导人会晤还要追溯到2019年4月的布鲁塞尔。不过冯德莱恩是这一年来的“老面孔”了。今年4月5日至7日,冯德莱恩就曾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同期访华。

过去8个月,她为什么又来了?

这里面可以讨论的“门道”很多。但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三点来解释:

第一,中欧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本质没有改变;

第二,近期中国外交节奏繁忙,欧盟也捕捉到了中方向世界透露的强劲发展信号;

第三,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内外承压的欧盟有意与中国加强对话。

中欧多领域各层级互动频繁

今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二十周年,双方进行了多次高层互动。

从3月至今,西班牙、法国、欧盟委员会、匈牙利、希腊等欧盟成员国及机构领导人先后访华。

单是刚刚过去的11月,中国国家领导人就分别同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德国总理朔尔茨、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见、视频会晤或通电话。

除了元首外交,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中欧论坛、中欧外交政策磋商也相继举行。

往来如此密集,为什么?一个务实的原因:经贸合作。

中欧彼此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2022年,中国与欧盟贸易额达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2.4%。也就是说,平均每分钟,中欧间的贸易往来就超过了160万美元。

匈牙利布达佩斯拍摄的切佩尔港物流园内的中欧班列集装箱货柜。新华社

匈牙利布达佩斯拍摄的切佩尔港物流园内的中欧班列集装箱货柜。新华社

实际上,中方对欧洲的态度一直很明确——中欧是伙伴不是对手,双方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国际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国柱表示,中欧双方开展经济合作对经济复苏与民众福祉有利。“尤其是考虑到欧盟当前的通货膨胀状况,中国高性价比的商品可以成为对冲通胀的有效手段。”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董一凡同样认为,在经济领域欧盟也会基于自身利益进行衡量,并作出比较理性的选择。

此外,本次中欧“大动作”的意义还在于面对面对话机制的恢复。

“与本次会晤相比,冯德莱恩4月之行并不算是一次正式的机制性对话。”董一凡说。

中欧领导人会晤始于1998年,是中欧双方最高级别的政治对话机制。2020年6月和2022年4月,会晤通过线上视频形式举行。

董一凡指出,恢复线下会晤对全面重启双边交流机制、修复政治互信具有标志性的作用,有望为中欧关系注入更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刘国柱补充说,此次会晤有望促进中欧携手应对地区热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人工智能治理等全球性挑战。

中国外交节奏忙,释放强劲信号

如果盘点一下此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各类信息,会发现还有一个“时间差”。

早在11月6日举行的欧盟驻外使节年会上,冯德莱恩就透露了相关信息。十天后,她在一场演讲中再度强调,自己将“带着诚意前往中国”。

提前一个月之久透露信息,这是为何?

要知道,当时全世界正关注着旧金山。当地时间11月15日,中美元首举行会晤。11月16日,冯德莱恩就在一场智库活动中就中欧关系发表了演讲。

董一凡表示,欧美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历史联系,会对欧盟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欧盟在处理自身对华政策时,难免会将中美动向纳入考量。

2021年6月15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美国总统拜登交谈。新华社

2021年6月15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美国总统拜登交谈。新华社

“中美关系会对中欧关系产生连锁反应。随着‘旧金山愿景’的形成,欧盟对华政策所承受的美方压力会有所下降,自主性则有望提升。”刘国柱说。

但他同样提醒,考虑到拜登政府自执政以来,不断强化联盟外交,重新修复与欧洲盟友的关系,欧盟政策的自主性在总体上仍呈现出下降态势,因而后续表现也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这种战略运筹和平衡的空间对欧盟来说非常关键。如果中美走向激烈对抗,欧盟则会面临艰难选择,甚至沦为输家。”董一凡说。

其实除了美国之外,这段时间我们的大国外交还有更多积极信号释出。

当地时间11月16日,中国国家领导人先后会见前来出席APEC相关会议的五位外国领导人,涵盖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亚洲。其间,务实合作是一个共同的主题。

一系列元首外交向世界表明,中国期待同各国一道,携手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

这样强的风向,欧盟会错过吗?

欧盟内外承压,有意加强合作磋商

谈完了中欧、中美,最后,我们再来单独谈谈欧盟。

可以说,冯德莱恩再度访华,和欧盟所承受的压力不无关系。

先看外部压力。

不用多说,近两年来的乌克兰危机使得欧洲在多方面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对俄制裁导致法德等国被迫重新构建自己的供应链,引发市场疲软、经济复苏萎靡和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刘国柱说道。

早在今年4月的中法欧三方会晤上,冯德莱恩和马克龙就明确表示赞赏中方为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所做努力,愿同中方合作,找到劝和促谈的办法。

可惜,乌克兰问题尚未解决,巴以冲突再起,欧盟又卷入其中。但在结束巴以冲突这一问题上,中欧或许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11月11日,众多巴勒斯坦支持者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集会,呼吁尽快实现加沙停火。新华社

11月11日,众多巴勒斯坦支持者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集会,呼吁尽快实现加沙停火。新华社

刘国柱解释说,巴以冲突人员伤亡不断扩大,可能激化欧盟国家内的犹太人和穆斯林群体间的矛盾,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就在上个月底,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表示“两国方案”是解决巴以冲突的答案。这一点,和中方的立场是一致的。

“可以说,欧方对中方发挥自身作用来促进停火止战、解决人道主义危机持有很大的期待。”董一凡说道。

最后,我们再看看内部压力。

尽管欧盟存在着欧洲一体化这样的战略选择,但各成员国显然不是“铁板一块”。

就拿冯德莱恩宣布发起的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的“反补贴调查”来说吧。显然一些欧盟成员国并不买账,首当其冲就是德国。

毕竟德系车企在中国有重要的商业利益,份额高达17%,必然更为审慎。就连德国总理朔尔茨自己也说:“竞争应该激励我们前进,而不是吓倒我们。”

9月4日在德国慕尼黑国际车展媒体预展上的比亚迪发布会现场。新华社

9月4日在德国慕尼黑国际车展媒体预展上的比亚迪发布会现场。新华社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说:“这背后其实反映出欧盟内部成员国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在比较竞争优势上所存在的差异。”但他也提醒,欧盟成员国内部的分歧难免会为对华政策带来一些不确定性。

董一凡则认为,分歧的存在无疑会削弱欧盟相关对外政策的锐度。但综合考虑欧盟当前面临的下行经济压力,以及明年6月即将到来的欧洲议会选举等重大政治议程,欧方有意愿选择与中国等大国加强磋商,追求更多发展的可持续性。

王义桅补充说:“不论中欧关系之前有过什么样的波折,这次会晤都提供了一个降低‘杂音’、化解矛盾的机会。

其实就像王毅外长所说的:“中欧选择对话合作,阵营对抗就不会形成;中欧选择和平稳定,新的冷战就打不起来;中欧选择开放共赢,全球发展繁荣就有了希望。”

中欧关系未来将如何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南方+记者 陈子阳 龚春辉

编辑 朱丹
校对 冯志坚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