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就是干高利贷的,私底下也承认有很多笔别的借贷,但我能查询到他参与的诉讼记录就只有7宗,因掌握的证据不足以证明他连续2年放贷超10次,所以法院没有认定对方为职业放贷人,公司面临着天价利息,我只能再到检察院来试试运气了”,一宗民间借贷民事检察监督案件的申请人无奈地说。
01精准识别,破解个案监督困境
案件起源于一次民营企业的民间借贷行为。2018年4月,珠海市某商贸公司因资金周转需要向林某借款3000万,约定借款期限15天,利息75万(折合年化利率60%)。借款到期后该商贸公司未能履约,林某随即向法院主张债权及约定利息等费用。在一审、二审期间,商贸公司均坚持主张出借人林某是以有偿放贷为业的职业放贷人,其借款合同无效,约定的高额利息不应得到法律的支持,但因查询到林某2年内在各级法院起诉借贷纠纷的诉讼次数不足10次而未获支持。案件诉讼历时两年多,按照年化利率24%的民间借贷受保护利息上限,败诉的商贸公司即将要承担高达1800余万元的借款利息。
珠海市人民检察院受理监督申请后全面审查案件,发现该案具备约定高额利息、砍头息、团队运作、高频诉讼、非亲友间巨额借款等明显的职业放贷特征,但通过查询出借人法院诉讼记录只有7宗,其中2宗是2年前的案件,还有一宗案件正在审理,也就是说能认定的只有4宗,确实不符合职业放贷人“2年内出借10次”的司法解释认定标准……
只能依赖诉讼数量来认定实际借贷次数吗?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承办检察官带着疑问,再次全面审查案卷材料,不断归纳林某所涉多宗案件的共同特征,终于取得重大发现:所有案涉借款合同均有房产借款抵押担保。于是,承办检察官第一时间调取了不动产登记中心的借款抵押记录,惊讶地发现出借人林某在两年内与其他借款人签订的《房地产借款抵押合同》多达73宗,抵押金额竟高达2.95亿元,涉诉次数只是其放贷行为的冰山一角而已,林某就是典型的职业放贷人,理应接受法律的负面评价而非受到保护。珠海市人民检察院果断向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出再审检察建议。
02数据比对,职业放贷人遭遇“火眼金睛”
珠海市检察院受理过不少的疑似职业放贷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林某的情况绝不是个案,能不能延续该案的办案思路,对全市的职业放贷人进行全面摸排,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呢?
珠海市检察院敏锐地发现了该案背后的社会治理价值,立即着手大数据比对,从不动产登记中心调取了全市的不动产借款抵押登记数据,抓住“高频抵押”这一核心特征,对近五年的数据进行筛查,筛选出合法金融机构以外的“2年内抵押10次以上”的高频抵押权人251人,出借总金额高达86.82亿元。
将民间借贷类民事生效裁判文书中的当事人信息与筛选出的高频抵押权人信息进行数据对碰,企图借助法律手段追讨债权的职业放贷人就无所遁形了。比如谢某执行监督案,该案中谢某叔叔为首的某黑恶势力团伙长期高利放贷、虚构债权、暴力讨债,谢某在其叔叔被判刑收监后仍在外以高息主张债权,由于被害人曾遭受恐吓威胁不敢回珠海参加诉讼,谢某隐瞒借款人部分还款事实并主张年化24%的高息获判决支持,案件进入执行环节。数字分析监督模型的应用及时发现了职业放贷线索,案件得以抗诉改判,借款人保住了唯一的自住房产。
▲我院构建的“职业放贷人”类案监督模型获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三等奖、全省十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
依托职业放贷人数字分析监督模型,珠海市检察院共发现民事监督线索27条,经过人工核查审判卷宗、执行卷宗,最终对15个案件启动监督,并向法院发出了类案再审检察建议,同时,围绕“职业放贷人”的司法认定问题与法院进行专题研讨,就案件审理达成共识。在检察机关的监督下,法院对辖区内未执行终了的“职业放贷人”案件开展全面再审监督,双方还建立了“职业放贷人”数据库,作为今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的参考。
03融合履职,推动法律监督能力现代化
珠海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毗邻澳门,民间资本活跃,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多元化融资需求。但“职业放贷人”逐利性强、交易不规范,通过此途径短期融资,不仅成本高,一旦陷入纠纷还将面临极大的融资风险。职业放贷不仅扰乱金融秩序,还极易衍生套路贷、高利转贷、寻衅滋事、非法催收等违法犯罪行为,甚至滋生涉黑恶犯罪,因此亟需开展社会综合治理。
珠海市检察院以数字模型为支点多管齐下,除了在民事检察监督领域统一司法认定尺度,纠正生效错误判决外,四大检察融合履职、协同发力,成功撬动了长期以来职业放贷的治理难题。在刑事检察领域,筛查“年息高于36%”、“砍头息”、从金融机构套取贷款转贷等刑事违法特征,并向公安机关移送包含2个职业放贷团伙在内的8条犯罪线索;在行政检察领域,根据筛查结果向金融监管部门移送疑似非法放贷企业主体名单23个,并联合不动产登记中心、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工作局、市场监管局共同制定《关于加强打击和预防“职业放贷人”的合作意见》,建立健全甄别职业放贷规制机制和工作联络长效机制,通过府检联动实现对非法放贷行为的立体化动态监管;在公益诉讼检察领域,针对职业放贷人所获利息未主动申报纳税的情况,联动税务机关追回漏缴税款,目前已查实未缴纳税款六千多万元,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已经立案一件三人,并与税务部门开展诉前磋商和公开听证。
▲汇报现场
检察领域正在掀起一场“数字革命”,传统的监督手段已不能适应法治现代化的更高要求,珠海市检察院积极响应数字检察号召,从解决业务需求角度出发,依托不动产登记抵押登记大数据构建职业放贷人类案监督模型,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突破认定职业放贷人的难点痛点,并在监督中实现由案到治的转变,从对职业放贷人的精准识别到对职业放贷的全链条社会治理,生动诠释了“数字赋能监督,监督促进治理”的监督模式变革。该模型斩获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三等奖,既是珠海检察机关数字检察工作的突破,也是近年来珠海市检察机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检察监督能力现代化的缩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