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无人机如何让农业加“数”跃迁

南方+ 记者

农业再添两款“趁手”工具。围绕“农林牧渔全场景作业”与“零散小地块场景”这两大需求点,近日大疆发布了T60、T25P两款农业无人飞机。

两款无人机新品不仅带来了突破性表现,大疆农业的服务也趋向于精细化,各环节用户体验也在全面提升,从前端到后端的全链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当前,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向农业农村快速延伸和渗透,为促进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融合提供了契机,数字经济扎扎实实地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从山林拓展到农林牧渔

在赣州市信丰县,今年53岁的刘阳海正忙着张罗家人采摘脐橙。通过直播,新鲜采摘的脐橙越过网线,甜到了消费者的心坎上。

今年3月,大疆农业在这里启动“云上疆果”项目,在丘陵起伏的复杂地形下,挑战单人用农业无人机完成果树从清园到采收期的全年作业管理,验证无人机在果树飞防全流程、智能化作业的可行性。

在国内,大疆农业无人机被用于果树、大田、茶园等,全国多个果树主产区已实现无人机的规模化应用,覆盖水果超过20种,如广西的砂糖橘、沃柑产区,江西的脐橙产区,广东的荔枝、龙眼产区,海南的芒果、火龙果产区等。

如今,大疆农业无人飞机已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农场,覆盖玉米、大豆、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以及咖啡、茶叶、柑橘、棉花、甘蔗等主要经济作物。

在泰国,大疆农业无人飞机帮助榴莲园主消灭害虫,极大提高了田间管理效率;在巴西,大疆农业无人飞机助力豆农防病增产;在匈牙利,大疆农业无人飞机帮助农户精准除草,减少损失。

除了农林植保,还有哪些农业场景中可以应用到无人机?

目前,无人机针对播种、施固体颗粒肥,甚至是给水产养殖撒播饲料,都可提供检测数据以便灵活决策土地、作物的管理。

在现阶段,农业无人机的应用,已经从最初的大田喷洒播撒、果树作业,如今已拓展至湿地修复、水产饲料播撒,实现了农林牧渔全场景覆盖。

那么,全场景覆盖,这是如何做到的?这不得不说,最新推出的产品,实现了“搭积木式”组合。

以全新大疆T60为例,着重升级了喷洒、播撒系统。在喷洒系统部分,大疆T60所标配的双重雾化离心喷头+磁力传动叶轮泵结构,极大提升了喷洒效率,搭配50升水箱这一标配设计,可满足大部分场景下的作业需求。

大疆T60既能全面覆盖农田喷洒、农田播撒、果树喷洒、果树播撒、果树授粉、水产播撒、林业飞防等作业场景,又兼顾了自用及服务不同用户的需求,能够帮助用户在产品选择和使用上更加得心应手,这让农业无人机在应用场景范围大为拓展。

满足大地块区域的同时,为应对长江中下游等小地块特殊场景的作业需求,大疆推出了T25P。相比其他农业无人机,大疆T25P整体较为小巧便携,一人就能完成转场,非常适合零散小地块自用为主的用户使用。

“其实,很多场景,都是用户们自己探索出来的。”大疆农业一位工作人员说,正是需求不断驱动着大疆,不断深入研究如何满足更多出场景。

“四位一体带来全链路服务

我国人口规模巨大,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任何时候都必须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饭碗。

这背后,伴随着精细化作业,农业对数字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高涨。数字基础设施正成为乡村振兴新的“高速公路”,5G、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与农业领域深入融合,数字化手段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确定性。

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数据也成为农业新的“养分”。无人机飞上一圈,通过多光谱成像技术识别作物长势,就可以给农作物评分,甚至借助数据模型为作为开“处方”。

例如,通过无人机自动巡田作业,影像实时上传至云端,及时发现田间缺苗、杂草、倒伏等异常情况;利用 Al识别可完成作物出苗等分析,从而安排施肥与树木栽移工作;还可以预估产量,帮助农户在采购谈判中更主动,未来农业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一人轻松管理千亩农田也不是难事。

“果树模式4.0”下,大疆智图、大疆智慧农业平台、智能遥控器可实现多端数据互通,用户只需通过遥控器直接编辑果树航线,就能轻松管理果园。

过去农民都是“靠天吃饭”,没有搜集数据的习惯,而随着数字农业的逐步提升,系统可以自动记录区域内作物的生产情况,乃至周边的气候、水文等状况,有了大数据支持,精准农业将成为现实,应对风险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升级,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也更高。为此,围绕产品研发、销售、培训以及售后,大疆逐渐完善起了“四位一体”服务体系,旨在为用户打造从前端到后端的全链路服务。

为提升用户的上手速度,大疆还贴心为已购用户开设了慧飞植保无人机培训课程,可提供植保无人飞机、飞防药剂、作物,植保队作业流程、作业技术规范等实用内容教学,让用户3天内就能掌握农业无人机的基础应用技巧,极大缩减摸索、学习周期,让农业无人机尽快“上岗”。截止至目前,大疆农业在全国已累计培训了20万名飞手。

大疆同样重视售后体系的构建。售后网点布局上经过多年改进,如今大疆线下农机维修门店已来到了1100多家,今年全国服务门店主要作业省份地区门店覆盖服务半径缩小至50公里,95%的用户半天内就能完成维修,跨区作业更有保障,而在农忙季节大疆还贴心推出了7*24小时维修服务,第一时间为农户高效解决产品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为提供更加出众、到位的售后服务,由大疆提供的维修补贴也将从2023年的4个亿提升到2024年的5个亿。

“操控无人机,就像锄头锄地一样简便。”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无人机系统研究院院长何雄奎感叹。

年轻人带着技术返乡

和父辈不同,熟悉无人机操控的年青一代,他们走进乡村,带着新理念和新技能而来。

这背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劳动力会自发流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现状,可能会继续催生劳动力外流,从而加剧农业困境。

最明显的是,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国内劳动力总量的比例为25%,但产出却只占GDP的6%。相比之下,农业劳动生产率严重低于非农产业。

如何打破恶性循环?面对用工老龄化等突出问题,农业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让农业能像工业流水线一样进行自主施工作业。

在无人机等“趁手”工具的参与下,农业参与各方的角色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无人机由飞手们负责指挥、调度与协调,利用平板电脑、手机、无人机等智能设备“对话”,发出各项工作指令。

无人机等智能装备能够按照规划路径和规划指令,协作完成各项工序,数字化大大提升了作业效率。过去要人工进行大量的数据搜集、整理、汇总工作,现在逐步变成数据自动采集和整理,将生产力解放出来,去做更有意义的工作。

数字化系统的使用对现场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预见的是,“农民工”也将转身为“产业工人”。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劳动生产率也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虽然我国农业就业人员从2012年的25773万人下降至2021年的17072万人,但第一产业增加值从52377亿元增加至83086亿元。

“种地没以前那么辛苦了,年轻人才可能愿意回到农村。”刘阳海说。这也折射出一个新的趋势:从面朝黄土到仰望蓝天,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将越来越多,更多年轻人也会愿意返乡创业。

■数据

截止2023年11月,大疆农业无人机单年作业面积便达到18亿亩次,覆盖中国30%的耕地,全球累计作业面积更是来到了60亿亩次。在农忙季节,中国农田上空一天要起落超过200万架次的无人机。

截至今年8月,通过精准施药,大疆农业无人飞机累计减少 3000 吨农药浪费;累计节水 8700 万吨,相当于 1.5 亿居民一年的饮水量;累计减少碳排放 1029 万吨,相当于为地球种树 6.3 亿棵。

撰文:郜小平

编辑 刘静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