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中的南沙】“甜蜜记忆”——南沙糖业发展史

南沙图书馆
+订阅

书接上回,甘蔗是制作蔗糖的主要原料,是明清时期珠三角地区经济作物的重要品种。南沙在20世纪80年代,共有3间大、中型现代化糖厂,是当时番禺重要的产糖地。

广东甘蔗古已有之,蔗糖制作亦在文献中有所记载。晋朝葛洪(公元284年一公元363年)的《西京杂记》提到汉高帝(公元前206年至前195年)在位时“南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所谓“石蜜”一物,后人对它的解释屡见于文献,如一世纪(东汉)杨孚的《异物志》中对蔗糖制作有更详细的记述,谓:“煎而曝之,既凝而冰,破如塼,其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

▲东汉杨孚《南裔异物志》关于甘蔗的记载

南宋王灼《糖霜谱》,列举了全国五个著名的产地福塘福建福清、四明浙江鄞 县、番禺、广汉、遂宁四川遂宁,广东番禺是其中之一。虽然古番禺是“糖霜”出产著名产地,但“糖霜”也只是贡品,未普及到人民生活中。

元代,据《元一统志》记“蔗,番禺、南海、东莞有,乡村人煎汁为砂糖。”不难看出,制糖的技术在当时番禺、东莞甚广,是乡村人可以掌握的技艺。南沙作为当时番禺、东莞的辖区之一,南沙乡村人也能掌握制糖技术。广袤的南沙农村掌握了原料及生产技术,为制糖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四世纪明朝中叶以后,甘蔗种植及经营甘蔗的商业性组织开始形成,此期间手工业制糖也形成初基。明末清初(十八世纪)甘蔗种植快速发展,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谓“粤人开糖房者以致富,盖番禺、东莞、增城糖居十之四……而蔗田几与禾田等矣。”“每冬春遍村岗垄,皆闻戛糖之声。”“大抵广人饮撰多用糖,糖户家家晒糖,以漏滴去水,仓囤贮之。春以糖本分与种蔗之农,冬而收其糖利。旧糖未消,新糖复积,开糖房者多以是致富。”明清时期广东制糖业一片兴旺。

由于甘蔗榨期集中,短期内生产出较多的蔗糖,当地难以消化,所以远销外地,以获取蔗糖最大的收益。根据《番禺县志》(同治版)记载:“甘蔗有茅蔗、有白蔗、有黑骨蔗。茅、白二种榨汁煮为糖……尤多贩糖于外省云。”

到了民国时期初期,虽然洋糖大量进口,使我国糖业大受打击,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本土的糖寮依然有一定的生存空间。据《番禺县续志》的番禺、增城……糖业调查报告书《南村草堂笔记采访册》记载,番禺县内当时制糖的分布情况:沙湾司之大涌口,大湾、二湾、三湾、大小乌,黑沙、伞洲、鱼窝头、虾窝头,高沙、细沥、沙鼻、石基,晒缯纺、酬劳,平稳,市桥附近共有榨寮80余家,每年出糖约30000担(约4000多吨)。以上提到的榨寮所处的地区大部分位于现在的南沙区,可见当时南沙是当时番禺重要的产糖区。

当时南沙的榨糖业大多为农民联合经营,基本上仍保持着传统方法生产,主要通过畜力榨蔗,生产模式落后。糖户多自榨其蔗或兼代人榨蔗,蔗区缺乏组织管理和计划发展。20世纪30年初期陈济棠主粤期间,番禺人冯锐任国民党当局的省农林局局长,向陈济棠提出“复兴广东糖业三年计划,通过利用外资、引进设备、开设近代化机制糖厂;引进、培育、推广甘蔗良种;扩大蔗田、划分蔗区;进行企业化生产等一系列方式推动广东制糖业发展。机械制糖、良种甘蔗、企业化生产模式让制糖工业效率上升,成本下降。这些经验也很快被南沙农村的土制糖寮所吸收。

据《东涌镇志》记载,20世纪30年代,东涌镇人钟九在马克开设1间“糖寮”,用石辘或硬木做成二辘式糖车榨蔗,以牛三数头为动力。随着“糖寮”生意越来越红火,规模不断扩大,“糖寮”从牛力榨糖变成机榨,占地约30亩,有糖炉数6条,从业人数近百人。由此可见,南沙的榨糖模式已开始转变机械榨糖开始取代畜力榨糖。据不完全统计,到了20世纪40年代,南沙地区已有福隆、永远等机榨糖厂13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南沙不论是甘蔗培植还是制糖工业都上升了一个台阶。在甘蔗培植方面,不仅选择适宜本地种植的良种,还重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提高蔗田的单位经济,改革种植方式,推动甘蔗高产、提高产糖率。1976年鱼窝头,灵山开始搞“甘蔗育苗移栽”试验,一般比“踩生种”(即砍即种)增产显著。被认定为一项:提高发芽率,节约种苗、提早种植,增长生长期,早熟高产的措施”,经多年的实践,证实亩增产幅度在0.5—2吨。

据《番禺县糖业志》统计,1983年在现南沙区境域内的甘蔗田超过16万亩,占当时番禺县甘蔗总面积的65%以上;甘蔗产量达97万吨,占当时番禺县甘蔗产量的70%。

▲民兴村农民使用农艇运输甘蔗

▲20世纪80年代,大岗镇甘蔗收获

在制糖工业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政府接管南沙本地制糖工厂,并对其进行评估、改造。对生产效益低的土制糖寮进行关停或合并,对生产条件成熟的糖厂进行改造和建设。1951-1954年间,把福隆糖厂改建和扩建为鱼窝头糖厂,把灵山顺河原三益糖厂筹建为灵山糖厂(1960年停产),这些也是建国后南沙的第一批地方国营企业。筹建初期,这两座糖厂日榨蔗量达320吨。后经不断扩建,1986年鱼窝头糖厂日榨蔗量已达1500吨。

随着南沙甘蔗糖业的发展,珠江糖厂、梅山糖厂相继筹建而成,南沙本地的制糖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1977年县境内的广东省珠江华侨农场建成珠江糖厂,设计生产能力为日榨500吨,后经连年改造,至今生产能力日榨1500吨。梅山糖厂于1983年12月底投产,原设计生产能力为日榨量2000吨,后扩建并增加设备,至1985年生产能力日榨蔗量达6000吨。20世纪80年代,处于南沙的三间糖厂日榨蔗量已达9000吨。当时番禺县七间糖厂日榨甘蔗在2万吨左右,南沙地区榨糖量已占全番禺县榨糖量的45%。

▲原珠江糖厂厂区

▲原珠江糖厂码头

据《番禺县糖业志》统计:至1987年番禺全县拥有大型糖厂五间,中型糖厂两间,年产糖20万吨(其中:白砂糖约18万吨),年利润总额2956万元,年税金5672万元,占县财政预算内收入62%以上。可见糖业生产是当时的南沙乃至番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支柱。

然而糖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1986年以后由于市场进一步开放,农作物比价政策调节得不够合理,稻谷、甘蔗、香蕉三种农作物的比价,甘蔗的价格明显偏低。1986年农业成本收益调查材料表明,每亩减税后的收益,稻谷是109.72元,甘蔗是200元,香蕉是783.32元,每亩甘蔗的收益是稻谷的1.8倍,是香蕉的25.5%,但种蔗的投入在劳动力方面比稻谷多1.7倍,其他费用开支多1.9倍,实际纯收入最低的是甘蔗。由于经济收益低,甘蔗的种植面积锐减,各大糖厂由于原料甘蔗不足,吃不饱,生产天数由原100天左右缩减为60天左右,经济效益明显下降。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珠三角地区大量缩减甘蔗种植,甘蔗种植业、制糖工业纷纷向粤西、广西、云南等地区转移。南沙本地的甘蔗种植也在不断萎缩。由于本地蔗源不足,南沙本地糖厂也难以为继。1995年后,梅山糖厂因蔗源不足,停止产糖。2000年,珠江糖厂停产。2000年11月,鱼窝头糖厂转制为私营企业,更名为“双钱糖业有限公司”,日榨蔗量逐渐减少。2013年,双钱糖业有限公司停止生产蔗糖。

南沙甘蔗糖业自明清起开始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鼎盛,它的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提高。目前南沙甘蔗规模化种植已不多,但甘蔗制糖业为南沙发展提供过重要的助力和保障,从中衍生出来的“糖文化”值得不断延续,如今保留下来的厂房园区是研究中国制糖行业史与广州近现代工业发展的一句,亦是南沙重要的工业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番禺县糖业志》《大岗镇志》《东涌镇志》《榄核镇志》《黄阁镇志》《珠江街道志》《明清时期广东的制糖业》《新中国糖业简史》《试析近代工业和近代农业的关系——以近代广东的蔗糖业为例》《梅山实业总公司考察报告》

    统筹:佘海霞

    编辑:何就明、佘海霞、孟昱伯

    服务电话:020-39279988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