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中的南沙】属于南沙的“甜”——潭洲白蔗

南沙图书馆
+订阅

南沙,作为大沙田区,长期以种植业为主,其中稻、蔗种植占据绝对优势。甘蔗,是制作蔗糖的主要原料,是明清时期珠三角地区经济作物的重要品种。清乾隆年间,甘蔗在南沙的种植已成气候。由于甘蔗比水稻耐咸,更适宜于受咸潮影响的沿海沙田种植,而且甘蔗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而随着水稻单位产量的提高,南沙地区腾出了更多面积发展甘蔗产业。

20世纪80年代,在南沙区地域内的大、中型糖厂现代化糖厂有3间,是当时番禺重要的产糖地。

南沙特产果蔗——潭洲白蔗

北魏时期的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当时番禺县“海在郡城南,沙湾、茭塘两司,地多边海。”唐《元和郡县志》记载:“大海在府城正南七十里。”(大概就是当时广州城到沙湾的距离)。说明1000多年前,沙湾以南即现在的南沙北部仍是浅海,也就是说唐代以前南沙并不具备甘蔗培植的条件。

经历代泥沙沉积,沙坦滩涂不断延展。先民围海造田,加速海岸线南移。宋绍定六年(1233),沙湾何氏族人纳价入广东常平司,买得乌沙田,开启了东涌的围垦历史。宋代以后,番禺海岸线已移至榄核、东涌一带,西北江冲积下来的淤泥保证农作物种植有足够的地力。此时的南沙北部因为先民围垦耕作,土地肥沃,已具备甘蔗种植的基础条件。

南沙开埠以来,依靠珠江流域带来的泥沙,让土地肥沃、有机质和速效钾丰富,加之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有甘蔗高产基础。宋代以后,南沙成坦成陆的土地为番禺、东莞、香山所辖的地块不在少数,如榄核、东涌等地属番禺县沙湾司管辖,南沙街道、横沥部分地块属东莞县管辖、大岗、潭洲、黄阁属香山县管辖,都是附近州县重要的产蔗区。甘蔗也分为果蔗与糖蔗,前者主要用以食用,后者主要用于榨糖。

早在公元5世纪陶弘景著的《名医别录》中就有提到“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以为沙糖”的糖蔗和“节疏而细、亦可‘嘬’的称为‘荻蔗’的果蔗”。这是较早记载广州(古之番禺)地区将糖蔗和果蔗区分的文献。《中国甘裁培学》(1985年版)提到“甘蔗的最早利用生吃,随后发展到用来制糖,经过长期的栽培选择,乃产生了专供食用的果蔗。将甘蔗区分为果蔗与糖蔗,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之一。我国栽培果蔗的历史和范围比糖蔗早而广经验丰富……”

《番禺县志》(1774年版)记载:“下番禺诸乡……亦多有荻蔗”。说明在二百多年前番禺南部蔗区已有果蔗栽培,南沙亦正地处番禺南部。据《香山县志》记载,香山县在清同治年间,已种有果蔗和糖蔗等品种,“常食者白蔗,紫者昆仑蔗,小而燥者竹蔗、荻蔗,不中食惟以榨糖”。香山产蔗区以潭洲、小黄圃、坦洲圩、石岐等地最多。潭洲即如今南沙大岗镇潭洲一带,在这里出产一种“潭洲白蔗”,是当地的著名土特产甘蔗品种。

▲潭洲白蔗

潭洲白蔗,以潭洲的鸭利、马前、龙古村种植历史最长,有大葵尾、大芽菁、玉蔗三个品种,其中玉蔗被认为是正品,品质远胜前两者,素有“一条玉蔗跌落地而立即碎断”的说法。据说:正宗的“潭洲白蔗”只有潭洲马前村(大将军庙前)的一亩多地所出产的白蔗(玉蔗)品质特佳。

早在1890年以前,白蔗就成为潭洲一带的经济作物。据邵堯年在1931年的《农事月刊》中提到“潭洲蔗之名称,及其品种,在五十年前无有也。据下沙老农所说……陈君新业,黄君贤伟,则向在潭洲种大芽青蔗者也。在距今四十年前之某年冬季,气候奇寒,该处原有蔗苗多被冻伤,不敷分植,该新业与贤伟乃各购买蜡蔗苗数千条,在潭洲试种,生长畅盛,成绩大佳,迨收获时,茎长而硕,皮青而脆,柔软多汁,清甜适口,大受顾客之欢迎……”

 

▲邵堯年在《农事月刊》关于潭洲蔗的介绍

“潭洲白蔗”历来是远销港澳、出口东南亚等国及国内北运的畅销品。据1931年的《广州果蔬贸易调查报告》记载:“玉蔗产于潭洲及市桥,每年运沪30万包(每包6扎,每扎5支),运津(天津)5万包,每包2.4元,值70多万元。运港澳20˜30万包,收入达百万元以上,全年共出口70万包,总收入达200余万元。”

《广州农业土特产志》(1983年版)记载:“1968年远销港澳5772吨,换回外汇103600美元。可惜现在的‘潭洲白蔗’除保留极少数的玉蔗种外,大多数是‘大葵尾’、‘大芽菁’两个品种。这两个品种的品质远比不上玉蔗。由于白蔗品质下降,销量锐减,1981年只种95亩,出口仅576吨”。

潭洲白蔗由于质量上乘,不仅畅销穗、港、澳、东南亚等地,还形成特有的“甘蔗文化”。古代,番禺地区居民添丁后,新年要向亲戚朋友甚至全村村民赠送一些潭洲白蔗,称“开灯蔗”;过年以白蔗守岁,称“拜年蔗”;清明时节,白蔗是祭祖必需用品,称“清明蔗”;此外,还有“斗蔗”——人们合资买来白蔗,通过拗蔗或劈蔗来竞争取得多少白蔗。

参考文献:《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番禺县糖业志》《大岗镇志》《东涌镇志》《榄核镇志》《黄阁镇志》《珠江街道志》《明清时期广东的制糖业》《新中国糖业简史》《试析近代工业和近代农业的关系——以近代广东的蔗糖业为例》《梅山实业总公司考察报告》

    统筹:佘海霞

    编辑:何就明、佘海霞、孟昱伯

    服务电话:020-39279988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