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传寺开山360载,看山还是山

韶关发布
+订阅

风过竹林犹见寺,云生锦水更藏山。12月2日,时值丹霞山别传寺开山360周年,长老峰上嘉客学人云集。一场人文荟萃的别传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四度开坛。每逢重要纪年举办一次主题研讨会、出版一本论文集,已成别传寺与众学者的惯例。

学术研讨会。

20余年来,先后有中山大学黄国声、陈永正、仇江、李福标、钟东、杨权,华南农业大学何方耀,华南师范大学曹旅宁,南昌大学段晓华等专家学者为别传寺历史文化撰文著书或审阅点校,学术成果辈出。

作为岭南禅宗文化重地,韶关不乏南华寺、云门寺这样的千年祖庭名刹。众学者为何对这个仅300余年的山寺青眼有加?除了杨权教授所说“中山大学与丹霞山颇有渊源”的缘故外,更因为诞生于明清易代之际的别传寺,在丹霞山这座“千仞赤城”上创造了后无来者的“遗民逃禅”文化,为岭南文人士子保留了一片精神净土,至今影响深远。

360年间,以偈换山,云半结庐,创修山志……这些有据可查的先贤轶事,为丹霞山赋予了亦僧亦儒的人文魅力。及至书稿遭劫,失火烧寺,又平添一份沧桑变幻。山水之于国人,从来不止见山见水,更是心性呈现。不妨听完这些尘封已久的故事,寻一个闲暇日,重上长老峰,再谒别传寺,去看一看摩崖石刻,听一听山寺钟声,也许你会发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丹霞山摩崖石刻。图源:丹霞山管委会

01 遗民逃禅 亦僧亦儒

现在,大家对“丹霞山”作为“丹霞地貌命名地”的印象太深入人心,以至于不少人以为这个名字自古就有。其实在明末清初以前,诗文中偶见“韶石”“双阙石”的叫法。一直以来,丹霞群峰都各自为名,如五马寨、金龟岩。

“丹霞山”作为地域名词真正见诸诗文词,是在清顺治二年(公元1646年)明遗民李永茂买下丹霞山长老峰前后。李永茂之弟李充茂作的《丹霞山记》,是最早记述丹霞山开山的长文,可他对丹霞山名字起于何时,没有准确界定。正是这位李充茂,其后以《舍山牒》应澹归师《乞山偈》,将此山施予寺庙,自己也归隐于篻竹岩,成一代高僧。

长老峰。图源:丹霞山管委会

澹归曾为明朝进士,因开罪权贵入狱,脱身后步入禅门,后入天然函昰门下。被视为遗民僧精神领袖的高僧天然函昰,不惧满清朝廷,为死难的明朝臣民收尸敛骨,其超然生死的气度膺服一方,周围集结着大批的文人、名士,屈大均、黎遂球等都是他的弟子。在那个朝代更替的动荡时代,这些文人士大夫难以逃避却又坚守志节,他们纷纷削发易服,“遁入空门”,以示抗争,造就了当时中国“遗民逃禅”现象。诗云:十年王谢半为僧。

康熙元年(1662),澹归接受李充茂的布施,在丹霞山长老峰正式创建道场,经五年而寺成,恭请天然师入院开法,以“教外别传”之意取寺名别传。天然、澹归师徒不仅禅法高峻,且是文学巨匠,“遗民”群体蜂拥入山皈依。逃禅遗民群体多是饱学之士,他们把儒家的风气带进佛门,又用佛家的理念影响社会,形成了岭南佛教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别传寺就这样成了岭南“遗民逃禅”的中心和重镇,此后近百年禅风日盛,文风大昌,成为与南华、云门并驾的粤北名刹。中山大学袁首仁教授撰文指出,明末清初,岭南文化的演进与岭南高僧的辈出、岭南佛门丛林的兴盛几乎是交织在一起的,别传寺正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典型产物。

以天然、澹归为首的“遗民逃禅”们,他们的诗文有着鲜明的反清立场。乾隆年间,天然、澹归等人的书籍《徧行堂集》等被列为禁书烧毁。遗著、墨迹全部销毁,地方志乘所刊澹归诗文尽行铲削。此时,距澹归圆寂已90余年。别传寺遭此大劫,直到20世纪80年代元气渐复。

02 禁书再现 文脉赓续

别传寺的开山师和第一代方丈,以及此后的三代六任方丈都是典型的中国文人。尤其澹归禅师工诗与书,有“诗僧”之称,一生创作诗文近2500首,文化上的成就主要集中他的诗文别集《徧行堂集》。在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的大背景下,他以“徧行”二字自命,寓含着佛门“普度众生”的博大情怀。

康熙三十八年,仁化知县陈世英为“尽守土之责”,与寺僧、文士共修《丹霞山志》,分山水志、建置志、人物志、田赋志、艺文志等十卷记载了丹霞山别传寺开山之后30余年的历史情况。这既是别传寺志,也是丹霞山的第一本专著。

同治《仁化县志·丹霞山图》。来源:《广东历代方志集成》

经历焚书禁书事件后,这两本书消踪匿迹两百年后才得以重见天日。后来陆续又有澹归日记等作品被学者发现。丹霞文脉终得以赓续。

翻阅劫后余生的《丹霞山志》,只见卷首有图17幅,其中5幅舆地图、余者为丹霞12景图,并配有广东布政使鲁超的《丹霞12景诗》。锦水滩声、玉台爽气、杰阁晨钟、双沼碧荷、松涧涛风、竹坡烟雨、丹梯铁索、乳泉春溜、虹桥拥翠、舵石朝曦、片鳞秋月、螺顶浮屠——这山水形胜的描述,雅名配胜景,充满了恬淡诗意的东方美学气息,令人憧憬。这片曾令苏东坡惊为“神仙宅”的仙山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总是能为文人提供一方文化净土。

《丹霞山志》收录内容最多的就是《艺文志》,将近此著述的一半,收入了僧人、士人官僚、护法居士、游客等撰写的诗词文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文献价值。“孤臣强揾昏朝泪,高要峡边颂野萍。”李永茂的丹霞山居三首被弟弟充茂刻于别传寺摩崖石刻群。看来,无奈避世的痛苦即使“云半结庐夜授经”也未能消解。300年后,这些文字依然在丹山碧水间悲智传响。“法海慈航”“诞先登岸”“红尘不到”……别传寺老山门附近的岩壁上存有29题摩崖石刻,如梵音绕山。丹霞山摩崖石刻众多,自宋朝以來这里即有僧家、香客、政要人士、文人墨客到此探古寻幽,留下摩崖石刻111题,其中宋刻8题、元刻9题最具代表,以明清时期数量居多。

丹霞山别传寺。图源:广东方志

读书知礼、教化民众、弘化一方,立德、立功、立言,这是中国文人对中国文化的行为诠释,也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为了这种传承,有的人选择弘法,有的人选择舍山,有的人选择著书,有的人于绝壁上刻字,有的人默默收藏禁书……有了这些丹霞先贤,才有这山水人文交相辉映的大美丹霞。

仙山琼楼。刘加青 摄

参考资料:

《丹霞山志》

《悲智传响——海云寺与别传寺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别传禅寺开山36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侯荣丰《丹霞山》

文字: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静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