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8月底阳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上提出“433”工作安排,将“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列入了重点工作内容,明确提出要传承和弘扬漠阳特色文化,加强阳江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和活化利用。
为此,南方+、南方日报阳江记者站与阳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策划推出“阳江历史文化行”系列报道。围绕阳江历史、海丝文化、文化遗产等进行挖掘和梳理,促进人们进一步了解、关注、传播和弘扬阳江文化,进一步坚定阳江的文化自信和增加文化自觉,助推阳江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南海碧波,帆影点点。阳江港内,塔吊林立,集装箱层层叠叠,宽阔海面上来来往往的巨轮,满载货物从澳大利亚、东南亚运来,也从阳江运往全国和世界。
在现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阳江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阳江港是国家一类对外口岸,去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位居粤东和粤西7个地市第三。
然而,在漫长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阳江港只是后来居上者。因地处南海之滨的优势位置,阳江很早就参与到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且内河与海路贸易相连,穿越千年的接力,推动阳江走向世界。
阳江港局部图。阳江高新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丝路要道
跨越两千年历史
目前我们所能查阅到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有关南海部分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汉书》卷二十八下记载,西汉时“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西汉翻译使者最远达到黄支国、已程不国(今南亚斯里兰卡附近)后返回。
西汉时阳江为高凉县地,属合浦郡,位于郡东部,处在该条海上丝绸之路通道上。此时,岭南番禺已是大都会,广州南越王墓所发掘出的波斯银盒、非洲大象牙、深蓝色玻璃片等文物,说明此时广州已可能与非洲、西亚开展了海上贸易。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广东通史》西汉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三国吴至晋朝,番禺到合浦的航线已通。《广东通史》考证,“以番禺为迄点的沿海航线已有明确记载”,其中西线由番禺至合浦,海上往来相对频繁。
南北朝时,广州向南的海上贸易已有相当规模。《梁书》王僧儒传中有载,南海郡“常有高凉生口及海舶每岁数至,外国贾人以通贸易……其利数倍,历政以为常。”很可惜,未记载海船来自哪里。
不过此时,广州向南一直到南亚等海上贸易通道当已很通畅,该书卷五十四记载,大秦(古罗马)人经商常常到扶南、日南、交趾,自从南梁建立后,东南亚的林邑、扶南等国每年航海来梁朝朝觐,且超过了以前朝代。朝觐,当在梁首都建康(今南京),走海路必经当时高凉(即今阳江)外海。
东汉海上丝绸之路线图局部。
海上贸易繁华的唐朝,广州以南的海上通道已有很详细记载。《新唐书》地理志七下记载: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后,张帆顺风西行两天达到“九州石”,又南行两天到“象石”,又西南行三天到“占不劳山”,一直行驶到阿拉伯海域。仅据里程判断,屯门山应在澳门和香港之间海域(有观点说在香港),九州石按谭其骧权威著作《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在今海南东北岸外岛屿。阳江无疑在此航道上。
至宋朝时,广州以南航道尤其繁盛,还在溽洲设有“望舶巡检司”专门机构检查来往船舶。北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二这样记载:“广州自小海至溽洲七百里,溽洲有望舶巡检司……商船去时,至溽洲少需以诀,然后解去,谓之‘放洋’。”当商船回航到溽洲,“则相庆贺,寨兵有酒肉之馈,并防护赴广州。”不仅保护船舶安全,而且服务可谓周到。
溽洲位置有两种观点,一说在海陵岛,还有一观点说在江门台山市上下川岛。即便是后者,阳江海域当属交通要道。
成书比《萍洲可谈》更早的北宋地理著作《太平寰宇记》,评价恩州(州治在阳江)“当五州之要路”。在阳江南鹏岛外海域发现的南宋“南海Ⅰ号”沉船,就是其更好的例证。
阳江市地图标注“南海Ⅰ号”沉船发现位置。
现代众多学者认为,阳江当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或中转站,明清时的记载或能充分证明,因为此时相关书籍中已有与海贸或海防相关的阳江地名或港口。
明朝中叶官员叶春及在《新筑北津寨记》说,北津是阳江要害,“东接闽,西过高、雷、琼、廉,通安南、越裳、海上诸番之国”。清初学者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说北津外“名曰镇海……商运咸取道焉”。现今依托大澳古港而形成的知名国家4A级景区大澳渔村,在该书中记载“由大澳而东北,即新宁县(今台山市)界”。
近代以来,大澳港、东平港、戙船澳、丰头港、溪头港、北额港等也在相关历史文献中已有详细记载,依托海上贸易便利,许多港口商业也较为繁盛。民国《阳江志》,说大澳港、东平港是航海西来“必经之地”,戙船澳地处海陵岛闸坡渔港,是阳江最优良的港湾之一,多类船只可进入。其中东平港有“商店二百余间”,大澳市则有“商店数十间”,戙船澳设有闸坡市,“商务为邑中各澳之冠”,商店三百余间。
1988年《阳江县商业志》统计了清光绪二十四年阳江64个圩场集市日,闸坡市、溪头港、东平、大澳墟是仅有的4个“天天开市”的集市,可见依托港口之便利的商贸盛况。
大澳商会大楼见证了大澳古港商业繁盛。阳东区东平镇提供
与内河相连
海上贸易直通阳江腹地
港口能为海上贸易提供停靠、补给、休整等服务,同时,港口也与阳江内河相连,推动着阳江海上贸易发展。
漠阳江成为内河与海上贸易相连接的天然大动脉。北津港则是联通漠阳江和海上贸易的交通要道。因此,《读史方舆纪》说“历海陵山,过北津港,至海朗城,为县之门户”。明万历四年(1576年)设立的北津水寨驻地就在北津港附近。
通过北津港可直通阳江腹地——阳江县各地以及阳春,而在古代,漠阳江也是通向广州的重要内陆水道,《广东通史》还提及这条通道:溯漠阳江到黄泥湾后转陆运到新兴、河头,再转水路可达广佛。
已退休的大澳渔村原党支部书记杨何生说,其爷爷一家在民国早期移民该村,以贩鱼为生,阳江县城是主要销售市场,驾船从大澳港走海路到北津港要两个多小时,“我很小的时候还跟随父亲开船运鱼到县城”。而今阳江市区西南的漠阳江畔石觉寺旁,曾在清朝时设有海关机构——税课局,以此向过往船只抽税。
民国《阳江志》记载阳江市区石觉寺旁设有海关机构“税课局”。
水路和海路贸易连接中,丰头港仅次于北津港。道光《阳江县志》说“通县港口凡八,除北津外,惟丰头最为冲要,由该港口入,水程内通洋边、近河、程村、坡尾、织篢、滑桥等处。”
内河贸易也因此兴盛,如今在漠阳江那龙河沿岸还能找到很多集市、商埠旧址,以及古渡头、古码头,其中清道光《阳江县志》记载渡口79个,民国《阳江志》则记载了130多个。
丰头港的地位在近代持续上升,民国《阳江志》评价港深、“港面辽阔”,“巨舶”可入港。借助独特优势,以及路上交通快速发展,如今与这里相邻的阳江港已发展成阳江最大的港口,也是国家一类对外口岸。
在这里,阳江先进装备制造业中的合金材料、海工装备制造等产业正在依托阳江港布局,更有铁路——阳阳铁路线接驳到港,阳阳铁路又与广茂铁路相通,从而阳江港连接上全国铁路网络系统。港口贸易日益兴盛,如今阳江港货物吞吐量是10年前的两倍,在珠三角东西两翼7个地市中,2022年货物吞吐量位列第三。
合金材料、海工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依托阳江港布局。阳江高新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广府商人汇集
联通全国沿海和内河重要城市
借助内河与海上交通之便利,阳江在古代商业贸易兴盛,各地商人汇聚于此,交易商品也很丰富。
宋朝时,阳江对外贸易当有江浙人,《太平寰宇记》说“由是颇有广陵、会稽贾人船循海东南而至”。《阳江县商业县志》记载,最早来阳江开铺经商的是广府人,包括中山、南海、番禺、顺德、新会等县。
该商业志还记载,“相传乾隆年间(公元1757年左右)佛山县一郭姓人家进城在太傅路五闸开设一间会德号”,到了光绪年间生意已愈发红火,“商业网扩展到阳春、恩平、电白、茂名、化州、信宜、吴川和云浮等地”,和其他大字号商店一样,还兼行商,派专人(俗称出海)到天津、汉口、青岛、上海、广州、佛山、香港等地大批量进货,一些坐商老板自购少量货物,随船运销获利。除了内销,有的收购阳江大米、海味、咸鱼、黄麻等土产运往外地。
道光十九年(1839年)编纂的《粤海关志》,关于海上贸易商品记载或更有说服力:卷九标注阳江“出产粗纸,烟叶、薯苓、土碗各货”,在记录的各商品类别关税征收标准中,外来商品有槟榔、楠木、藤丝、藤皮、白糖、砂土、椰子、腊等,内河运往外地的有白糖、砂土、藤白叶,油、米等山货等,以及海产品。
《粤海关志》“阳江税口”商品关税征收标准记录了阳江海上贸易商品情况。
阳江物产丰富,王象之在《舆地纪胜》说南恩州(州治在阳江)“郡兼山海之利,富于渔盐”,鱼、盐当是海上贸易重要产品。
清康熙和道光《阳江县志》在税赋专章中,仅列有“鱼课”“盐课”两项,也是最好印证。民国《阳江志》记载,今阳西的溪头港旁商场道光、咸丰年间最为繁盛,“贸易以鱼盐为大”。
阳江盛产盐,唐朝就已有“恩州场”记载,而《宋史》还记载了更为详细的产盐数据: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在南恩州“募民垦之,产盐七十万八千四百斤,收息钱三万余缗”。
古代盐铁专卖,但北宋时已允许私人贩盐,此后官府还逐步取消外销限制,也促使盐业贸易兴盛。南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恩州盐场到绍兴九年(1139年)“罢官卖盐,许通商与岭外,其钱助鄂州养兵之费。”即允许本地盐商与外地买卖,官府收税养兵。
阳西县现代沙扒盐场。阳西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此外,阳江曾在宋明时代盛产陶瓷,“广窑”中阳江最为知名。雍正《广东通志》记载:“广东瓷器,宋代以阳春、阳江为最著。”外国学者对广窑也有盛赞,英国人波西尔在其《中国美术史》一书中说:阳春之南有县曰阳江,与阳春同隶于肇庆,而较阳春距海尤近,广窑中最著名之窑也。而且在广窑中烧制的蓝宝瓶,在清乾隆时交由当时的督陶官在官窑中仿造,非常精巧。
清末民初的许之衡认为广窑为宋南渡后所建,在广东肇庆阳江。在其所著的《饮流斋说瓷》中说“‘广窑’在粤,名曰‘石湾’,盖南海县佛山镇之一村名也,自明时已迁于此;宋阳江古窑,今日早已消灭矣”。
翻拍自《饮流斋说瓷》,此为“橄榄尊”款式,以广窑最多。
众所周知,陶瓷在唐宋是最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产品。阳江陶器是否参与其中,如何参与,参与到何种程度,尚无记载。目前,阳江窑还存有许多遗址,其中那漠窑址、牛尾坑窑址、哈山窑址等较为知名,不过均属明朝窑址。
最为知名的宋代阳江石湾窑已无窑址踪迹,石湾窑所在地“江城区石湾村”历经沧海桑田,如今已处于阳江市中心,繁华热闹,一些路段和许多小区冠以石湾名,历史的记忆以其特有方式存于世。
收入居全省中上游
随着阳江持续深度参与到海上贸易中,阳江之地位持续提升。
清初,官府已在阳江设置相应机构管理对外贸易。根据2000年《阳江县志》记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后,次年粤海关在阳江城设总口,织篢设分口,以抽货税。
《粤海关志》记载更为详细,粤海关下设7大总税口,高州府下设梅菉总税口,阳江口属于其税口下的两大正税口之一。此外还设有水东口、硇州口两个挂号口,以及芷寮口、暗铺口两个稽查口。
《粤海关志》有清代阳江税口图(由两张图片拼接而成)。
正税口负责检验进出口货物和征收关税,挂号口负责检查进出关境手续和收纳挂号费、销号费,稽查口负责稽查走私。
从收入来看,阳江口最多,年征税1000两白银,次于梅菉总口,另一家正税口两家滩仅300两。其他口100到300两不等。根据该志统计,粤海关各类口有56个,每年征银超过1000两的只有25个,也就是说阳江税口收入属于中上游水平,由此可见当时阳江对外贸易已较为兴盛。
《粤海关志》记载了清代阳江关税每年征收数量。
阳江也是海防重镇。明朝设立的北津水寨,为广东海防六大水寨之一。广东省文物局编《广东明清海防遗存调查与研究》一书考证,北津水寨管辖范围东至江门台山市上下川岛,西到茂名放鸡岛,可见阳江在广东海防之重要地位。
海防及海上贸易地位也反映到行政划分上。到清同治六年(1867年),阳江县升格为阳江直隶州,领阳春县、开平县、恩平县,虽然三年之后又改为了直隶厅,直隶州知州为五品,三县重归肇庆府管辖,但官员级别仍很高,直隶厅同知为从五品,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阳江直隶厅又升格为直隶州,领阳春县、恩平县。
晚清为何设置直隶州或直隶厅?王泉伟在《清代沿海诸厅与海疆管理研究》中认为,“沿海厅制中的‘海洋性’特征是非常突出”,通过提升地位,加强边疆地区管理,不过阳江设厅“与广东土客家冲突有关”。
现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焕发新机,借助这条通道,阳江刀剪、海上风电等产业推动着阳江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持续拓展国际市场路上,阳江还有更大期许:在今年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上,阳江提出坚持走“开放路”,向开放要动力,抓住“一带一路”等发展机遇,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服务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中赢得更大市场。
【策划】曾超群 杨世华 赵强
【统筹】陈步上
【采写】陈步上 梁志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