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乳城镇云门村举行“百千万工程”典型选树培育村“金喇叭”宣讲、长者饭堂(暖心饭堂)启动、孝老爱亲长桌宴等活动,老人、小孩在暖心饭堂度过了一天快乐幸福的时光,现场温馨的场景,不仅让他们流连忘返,也标志着云门村作为省定“百千万工程”典型选树培育村开启新的征程。
据了解,云门村辖区内的10个自然村,总人口19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320人,现共有8个志愿服务队,文明实践志愿者110多人。为切实做好村里“一老一小”服务,该村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过程中,设立了暖心饭堂、云柏乐、金鸪鸪等10多个志愿服务项目,经过四五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今村容变美了、村风变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今天的云门村成了“百千万工程”典型选树村。
为深入推动“百千万工程”建设,该村从暖心饭堂入手,积极落实领导干部“百千万工程”包点联系村、文明单位结对共建等工作,推出“一老一少”的服务体系,对暖心饭堂进行升级改造、扩面提质,让更多群众,特别老人、小孩得到了优质服务,营造出食有所依、老有所乐、小有所育、小有所学的良好氛围,开辟了文明实践的新局面。
“暖心食堂”改善生活的实体
八十岁老人午餐免费
据云门村委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春花介绍,为完善暖心饭堂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发挥作用,投入了十多万元经费购置所需设施、确定了服务对象。
暖心饭堂供餐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的中午,每人每餐餐标13元,村里现有80岁以上的43位老年人可免费用餐,70至79岁老年人每餐餐费3元,60至69岁老年人或有就餐意愿的人群,每餐收取13元。此举,得到群众的好评。兴隆村村民林桥平开心地说:“云门村真的有免费午餐,安了80岁老人的心,解了80岁老人的难!”他还说,“有些老人年龄大,体质弱,行动不便,加上子女不在身边,做饭吃都成为困难,村里开了暖心饭堂,做了一件暖民心的好事。”为了使老人特别是孤寡老人能吃上热饭香菜,对行动不便的长者,由党员、村民、志愿者提供送餐服务,并做好餐后清洁。对送餐服务的人员,村委给予积分奖励,以调动积极性。
“暖心食堂”成为宣传宣讲的主体
党声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食堂大作用。”何春花笑着说,“每次就餐,都是欢声笑语、热热闹闹的场面,老人牵着或背着或捧着小孩欢欢喜喜来吃饭,食堂前、樟树下、广场中人群络绎不绝。”
“村委干部利用饭前、饭后的相聚时间,进行宣讲宣传活动,而且效果很好。”何春花说。比如在12月1日的老人长宴中,在开饭前,村干部现场宣讲了“百千万工程”的具体内容、“百千万工程”的五大体系、“百千万工程”一三五的阶段目标等。现场的老人听得津津有味。斗湾自然村年近七旬的村民林荣达激动地说:“听了讲解,知道全省有120多个县,1600多个乡镇,26000多个行政村,没讲之前,一点不知,讲了之后就清楚明白,这样的宣讲真的好,通俗易懂。”
该村在进行农技农艺等宣传宣讲中,充分利用饭前饭后的时间,或利用“大喇叭”传播,或发放相关资料、画册等,使宣传宣讲入眼、入脑、入心,达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暖心食堂”成为移风易俗的载体
乡村绽放文明花
近年来,该村善于发挥暖心食堂移风易俗的载体作用,在聚餐、聚会、聚合时,大力弘扬自力更生、勤俭节约、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厚养薄葬等美德文化,倡导新风尚。如今的云门村,处处呈现新气象。
经过人居环境整治,辖地十个自然村基本消除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摆乱卖、乱停乱放、乱拉乱挂”等“十乱”现象,村庄全面美起来。兴隆村村民林桥平讲述,村庄经过治理,面貌焕然一新。绿化、亮化、美化、洁化、硬化等覆盖村庄,从前随地丢垃圾、随地摆放杂物、随地放养家禽等不文明行为,如今一去不返。如今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讲究卫生,自律性大大提高,村民不再随意吐痰、丢烟头、纸巾。兴隆自然村村民林桥平喜悦说:“经过治理,我们村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原来凹凸不平的晒谷坪,成为宽敞的广场;原来的祠堂成为文明实践讲堂;原来脏臭的池塘,如今清水长流……走在整洁干净的村道上,都不敢随意丢弃杂物,担心把路面弄脏!”
通过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云门村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家风。许多年轻人结婚时都不再铺张浪费,都在村里举办婚礼,既节约又隆重。林桥平介绍,以往年轻人结婚时都选在县城的酒店、宾馆,费用少则三五万元,多则八九万元,如今在村里举办,仅一二万元;还有送葬逝世老人,没有开展移风易俗之前,一次送葬需要六七万元,新时代文明实践开展之后,积极发挥红白理事会的作用,从简约出发,不排场、不摆宴、不铺张、不浪费等,现在的一次送葬只需1万元左右。
如今,云门村致力为民谋福祉,为村谋发展,以民生带动民心,以民心激发民力,以民力畅通民情,全力抓好“百千万工程”,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南方+记者 潘俊宇
通讯员 欧玉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