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14日,“景外之景——文祯非写意绘画作品展”在罗湖美术馆展出。展览分为“意象——文祯非油画作品”“镜象——文祯非水墨作品”“观象——文祯非国画作品”三个单元,共展出100余件作品,全面展现了文祯非多年来在写意绘画创作领域的艺术追求。
本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市罗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罗湖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青海美术馆、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深圳市美术家协会承办。
由心入景看到“景外之景”
“写意油画”作为中国油画家追求的绘画艺术方向,近几年的发展如火如荼,并呈现出蔓延大江南北之势。创作“写意油画”的艺术家们,充分发挥探索精神,将中国写意艺术与外来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独特文化韵味和美学价值的作品,而文祯非正是中国“写意油画”的创新者与发扬者之一。
文祯非有言,“中国人画油画,应该是中国人自己的油画。”他曾留学俄罗斯,深受西方艺术影响,油画基础扎实。他将油画与水墨相结合,使其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语言构成,又有中国水墨画的精气神韵。
本次展览展出了文祯非早期的《释•系列》及近年来创作的《行•系列》作品。作品名称表明了文祯非的心迹,释家有云:“平常心是道”,《墨子•经上》曰:“行,为也”。文祯非以一颗平常心作画,通过画画,为人,践行其艺术创作之路。
文祯非油画作品的艺术特点,在于内心的自我表达,即由心入景。观者能从艺术家的“景”中,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正如“万物之灵在于心”,艺术家是怎样的心境,就会画出怎样的风景,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少年时,我看山,山是山;中年时,我看山,山不是山;现在,我看山,山还是山”,不同观众从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到不一样的“景外之景”。“心生景,景生情”,就是从艺术家内心到观众感受的转化过程。文祯非擅长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符号拆分再隐藏于画作之中,借用抽象的表达方式,将个人情感通过画面传达至每一位观众。
展览前言中提到,文祯非依据个人的独特感受,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虽然创作手法处于抽象和具象之间,但又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独立而真实的世界,重新搭建了一个具象与抽象、特定意境与意象的精神空间。
其笔下的风景,具有一种神秘魅力,是一种具有诗意的写意手法,又是一种亦幻亦真的绘画语言,其作品中创造出的多层次,没有明确画面的“意象”和“意境”,正是对唐代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思维探索。其油画作品,由此焕发新生。
这种冥想式的画面构思过程其实是对真实自我的一种释读过程:用自己个性化的目光体察周围世界,获得一种崭新而独特的生命体验,深层而真实的意识感知。在文祯非的作品中,一种诗性的沉淀、语言的意象,常会让我们感受到时序的推移变化,也感受到从清朗转向幽僻,从生机跃动隐向宁静而沉思的境地。
西方绘画的视觉构成中不失中国水墨画的气韵
策展人陈向兵表示,文祯非的油画创作一直在探索着一条既能体现西方艺术精神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艺术道路,或者也可以说,他的艺术始终追求着一种中国文化的美学特征——在造型上都有着中国画的造形理念,往往把客观事物的“象”与主体的感受融合一起,形成一种从内心衍生出来的“意象”,这种“意象”不仅已不是真实的客观形象,而且,是明显超越原型的自我把握与夸张,讲究的是“不求形似”而“取其意气所到”。
因此,高度的提炼与舒张甚至幻形就成了其作品中意象造型的突出特征,追求在“象”上寻求表达和抒发主观情感的“意”,使之风景相对单纯并能够充分的体现他想表达的对万物的一种情感。而其写意风景油画往往通过运用不同笔触与肌理效果所形成的形式美来表现其内心对大自然强烈感受的抒发,并在吸收和借鉴了中国绘画的笔墨精神与技法语言的基础上,追求一种诗意的表达。
本次的展览的第三单元“观象——文祯非国画作品”展出文祯非近期的水墨实践,他试图在水墨这个传统古老的画种上,找到新的水墨视觉语言,从而拓展新的审美趣味和意义。
作品内容以荷塘景色,山川湖泊为主。评论家鲁虹认为,这些作品所带来的视觉语言无疑是当代的,在荷塘中能够看到如同油画般厚重的质感与丰富的颜色。而在山川之中我们能看到山脉以“块”的方式表现出它的厚重与力量。作品的内容则是艺术家的心境与现实的景象之间游移,我们可以看到代表着中国文人意趣的荷塘,可以一帆漂泊的小舟在巍峨的高山下虽渺小但是坚定地前行,可以看到繁茂的树林和旷野交相辉映。
而从这些画面我们可以看出他正在以见证者的目光捕捉着当下的景象,也捕捉着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看出文祯非在不断将油画与水墨的创作方式提炼并反哺在自身创作之中。我们可以在作品中看到西方绘画的视觉构成,同时又不失中国水墨画的气韵。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使得一组可以在画面和个人体验上与观者产生情绪共鸣的作品,由此诞生。
南方+记者 郭悦
主办方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