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云城区“提升首位度、建设都市圈”的实践和“1+2+5”重点任务清单中,政协委员们积极出力,一展风采。南方日报云浮新闻部与云城区政协联合推出2023年“云城区政协委员在行动”系列报道,大力弘扬先进,选树政协典型。
(云城区政协委员、安塘办事处副主任刘石明,时长共1分19秒)
以石为志,以明修身,扎根基层30年的刘石明做过老师,当过村支书,服务过流动人口,担任过各级党代表和人大代表,现在是云城区政协委员,与乡土的联系愈发深厚的他始终把为民办实事放在重要位置。
“红营村因他而改变,外来人口因为他更感温暖,他一路见证、参与、推动了安塘的发展。”人们这样评价这个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干部。
成为政协委员以来,刘石明把积累的群众基础转化为履职的优势,通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来助推街道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在今年3月,安塘街协商议事联络室作为云城区政协四级协商议事工作平台在镇(街)层面建设的第一站揭幕,刘石明牵头完善平台用好平台,在一件件实事中为安塘的发展献策聚智。
红营村风光。
从老师到“村官”
用责任感赢得乡亲信任
刘石明是安塘本地人,1993年,中学毕业的他就留在了当地村小做起了民办老师。彼时,老师就是大管家,除了负责教课,学校里的清扫、除草、搬运等各种事务都要亲力亲为。刘石明这一做就是5年,他的踏实负责也赢得了当地村民的尊重。
本世纪初,广东省要求村小老师都要有大专文化,刘石明因此离开了他喜欢的这个职业。适逢1998年当地撤销管理区成立村委会,镇里相关负责人就想到推荐他去竞选红营村的村委干部:“这个小伙子人勤快,又有群众基础,他来做村支书再合适不过。”
当时21岁的刘石明于是顺利当选上了红营村党支部书记。“那个时候,没有十年八年村干部经历很难被选为村支书的,还多亏做老师时打下的良好人际关系基础。”刘石明笑道。
除了群众基础,更重要的是,那时候的红营村是安塘街道“最穷、最远的村”,集体收入为零,所以根本没有其他人愿意来做党支书。
去到村委报到的刘石明也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办公点是破旧的危楼,杂草比人高,修建中的小学因为资金缺乏停工了,分摊到户的修路任务完成得参差不齐,眼前似乎是“一堆烂摊子”,如何开展工作让人犯愁。
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本就有冲劲,又历经岗位转变,刘石明想用这份工作来证明自己。他定了定神,给自己和同事定下了规矩:第一条就是要按时上班,让村民看得到人找得到人。
刘石明明白,“强村”的关键,是要解决几个最棘手的问题:收入为零的村集体经济和破落的村庄面貌。
要改造破旧的村小,除了政府的财政补贴,红营村委自身也要想办法筹措一部分资金,刘石明天天奔走在田间地头,想尽办法发动村里人募捐。村民看见这个小伙子的诚恳认真表现,都开始捐资捐物,有的甚至拿出了稻谷来卖都要支持改造学校。他们鼓励刘石明,要好好做下去,造福乡里。
资料图片
安塘的乡贤看见村干部精气神的变化,也纷纷解囊襄助。最终,在政府财政补贴、村民自发善举、乡贤和一家香港基金会的援手多方合力下,新的村小终于建成。
红营村的村道崎岖不平,晴天扬尘,雨天泥泞,刘石明又组织村干部,从政府处领到建材物资,很快把村道实现硬底化,并命名为“致富路”。
刘石明在外出交流学习时,见到南盛镇的砂糖橘种得红火,便动员红营村有兴趣的几户来试试。这个尝试也很快见到成效,种果的农户实现了增收。人们积极性被激发后,红营村一度发展成为当时云城区砂糖橘最大的种植基地,村民人均种植2亩以上,人均年收入翻了3倍。
经过刘石明和同事们的付出后,新的村委办公楼建起来了,集体经济有了起色,村道改造了,自来水通了,村民的腰包鼓了——整个红营村的精神面貌完全焕发一新。
资料图片
用“心”沟通群众
磨炼过硬业务能力
“因为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里、区里有关部门的关心,我们才得以有信心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刘石明的工作得到了认可,2008年,他到安塘街道担任流动人口管理协会会长,负责流动人口方面的工作。
在过去,安塘街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侧重管理而轻服务,外来人口都不愿和政务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刘石明自主设计了宣传单,向流动人口解释自己的服务意图,并主动上门走访,像亲友一样为流动人口办实事解难题。
慢慢地,刘石明的为人处世方式获得外来人口信任,安塘街道的流动人口管理逐渐趋于有序化、制度化。
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刘石明擅长和农民群众打交道,在多个岗位锻炼中,他分管的工作都让群众舒心,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肯定,他先后担任了广东省第十次、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云浮市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党代会代表,云浮市第四届人大代表。
连续十几年的党代表经验给了刘石明极大鼓励,他以更积极的态度在履职中学习,把基层经验和观察带到区、市、省。
2012年9月,刘石明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得到这份认可,刘石明更加不敢懈怠,将为民发声作为自己的职责,又在安塘街和云城街金龙社区组建了工作室,成了党委、政府沟通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
安塘历来是石材大镇,当地有十多位政协委员。进入镇委班子后,刘石明在推荐下也成了政协委员。“作为党代表或人大代表,要直接接触基层群众,作为政协委员更多和各行各业能人接触,这些经验可以互为补充。”刘石明积极和各位政协委员学习,提高自己履职能力。
云城区政协安塘街协商议事联络室。
刘石明分管政协工作后,他决心“做好自己,带领大家,要在政协委员身份下做点什么”,开始谋划发挥政协委员的合力,提高委员提案水平。
在324国道改线和石材城建设过程中,征地拆迁成了摆在安塘面前的一道难题。紧张的氛围之下,“白加黑”“晴加雨”“5+2”工作模式成为安塘征地拆迁工作队伍的日常。
刘石明在这一过程中,利用政协委员的关系,积极联动有关人员,化身政策宣传员、分歧调解员、公平清点员、保障服务员,用耐心、细心讲清政策、摸清底数,极大地推进了工作进度。
“政协委员履职,就是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助推中心工作。”刘石明从这些经历悟出了经验。
一线协商总在场
联络各方办实事
来到安塘街党群服务中心二楼,整洁的环境里分布着安塘商会、四级协商议事平台等载体空间。一面墙上,安塘中学校长送来的锦旗十分醒目。
锦旗背后的故事,要从安塘打造四级协商议事平台开始。
去年,云城区政协组织各界别委员外出学习,了解到协商议事平台的建设经验。云城区政协负责人提出,要在云城建有本地特色的四级协商议事平台。安塘街政协委员多,刘石明历来做事稳妥,云城区政协负责人便嘱托刘石明:“你要好好准备,把镇这级的平台建起来,给大家起一个示范带头作用!”
刘石明重任在肩,承诺道:“既然是云城第一个镇级联络室,一定做好。”
今年3月,云城区政协安塘街协商议事联络室挂牌仪式暨区政协四级协商议事工作平台建设现场会在安塘街举行,内部所有的桌子、石台、装饰都是当地政协委员所赠。
刘石明说,安塘街协商议事联络室是云城区政协打造四级协商议事工作平台在镇(街)层面建设的第一站,这标志着云城区政协“1+4+8+N”四级协商议事工作平台建设全面铺开。
刘石明与安塘政协委员一起助推当地中心工作。
今年8月,刘石明和部分政协委员到安塘中学开展奖教奖学。据了解,安塘中学作为镇级中学,在云城全区乡镇普通中学教学质量排第一位。在此过程中,刘石明了解到,中学部分课室没有装空调,实验室的桌子也有了破损,刘石明赶紧组织部分委员到联络室协商,这下有人出资,有人出材料,有人安排加工,一下子把学校的设施问题解决了。
安塘中学邓校长看着政协委员的义举,给联络室送来锦旗:“谢谢你们把几个困扰我们学校的问题全都解决了!”
值得一提的是,自安塘的这间联络室挂牌以来,政协委员的人脉关系得到广泛发动,助力了地方产业项目。截至目前,在刘石明的协调下,安塘政协联络室协调委员们在当地征地项目、学校设施更新、企业供水管网升级、云城区东西街建设等诸多方面献智出力。
一件件民生实事,强化了委员间的沟通和联系,真正为乡亲办了实事好事,还赢得了本地居民对政协委员的尊重。
从乡土成长起来的刘石明见证、参与了安塘街和红营村的变化,晒谷场地变成了停车场,泥砖房变成了小楼房,村道笔直整洁……在基层工作的30年间,他的稳重笃行赢得了乡亲的认可。作为云城区政协委员,在乡村提速发展的今天,他希望和其他委员一起更好地履职,让安塘乡亲们切身感受到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就在身边,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
【出品】南方日报云浮新闻部 云城区政协
【采写】南方+记者 崔洪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