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之路从未止步——清远水利广场建成综述

南方+ 记者

千年清远,千里北江。在清远1.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源于北江的江河湖泊纵横交错,形成秀美的北江水系。然而,在历史的长河往前追溯,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北江水系在成就绿美清远的同时,也带来大大小小的泛滥洪灾。

天开清远峡,北江穿流而过。陈伟毅 摄

自上世纪撤县建市以来,清远在北江治理、水害防治上做足功夫。清远市委、市政府先后接棒、因势利导,推动建设北江大堤、飞来峡水利枢纽、清远水利枢纽、潖江蓄滞洪区等,重点水利工程先后落地,筑牢清远防洪屏障。

2017年初河湖长制全面推行以来,清远地区以更大力度,从水资源保护、河湖空间管控、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安全保障等方面全方位着手,致力北江每一条河湖、每一处湖泊治理。在“22·6”北江特大洪水期间,依托河湖长制全面建成的河长、湖长体系,清远四级近1800名河湖长成为抗洪的排头兵、前线指挥员,成为抗击“22·6”北江特大洪水胜利的重要拼图。

清远治水之路从未止步。近年来,重大水利工程建成投用、河湖长制全面推行,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成为清远亮丽风景线。

加快建设水利工程 挺起河湖安全“脊梁”

水利修建,是清远的重点课题。

一条北江大堤,从北江支流大燕河左岸的骑背岭起,经大燕河河口清远石角镇,沿北江左岸而下,再经佛山三水的芦苞、乐平、西南至佛山南海的狮山止,干堤全长63.34公里。

这是全国七大流域重点堤围之一,宛如巨龙蜿蜒向南,护佑珠三角数千万人口以及白云机场、京广铁路等重要基础设施,号称“南粤第一堤”。

实际上,早在宋代至明代年间,这里开始出现防御洪潮的堤防。但没有完整的堤系,只有零星分散的堤段,难以抗御特大洪水的袭击。

1954年底至1955年3月,全省调集4万多劳动力,修建北江大堤,将清远、三水、南海分散的堤围连成一体,构建起防御洪水的巨型工程。然而北江大堤成堤年代久远,先天不足、基础不好,虽经多次培修加固,但是洪水来袭,管涌、冒沙时有出现,险象环生。

飞来峡水利枢纽。陈伟毅 摄

建设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呼声不断。《清远市飞来峡管理区志》(1995-2001)载,1992年国务院批准兴建该工程,1993年省飞来峡水利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立。

这是当时广东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工程以防洪为主,兼有航运、发电、供水和改善生态环境等作用,是北江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工程。1999年3月30日水库蓄水,飞来峡水库淹没土地4.6万亩,搬迁人口近4万人,是广东水利建设史上涉及移民最多的项目。

2019年底,潖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工程开工,成为珠江流域唯一列入国家名录的蓄滞洪区。项目位于北江干流飞来峡水利枢纽下游约10公里的左岸,面积约88平方千米。

 一个蓄、滞、泄、分兼施的北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已然成形。通过飞来峡水库削峰蓄洪,潖江蓄滞洪区滞洪,北江大堤挡洪,佛山三水芦苞水闸、西南水闸分洪联合运用,筑牢珠江三角洲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防洪屏障。

去年6月,“22·6”北江特大洪水洪峰期间,潖江蓄滞洪区利用河道天然滞洪,并先后启用独树围、踵头围、大厂围、江咀围、下岳围等共滞蓄洪水约3亿立方米,为减轻北江大堤防守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远推进水利重点工程建设,铸造河湖安全“脊梁”。如今,清远已初步形成“上蓄、中防、下泄”的防洪工程体系,包括上段飞来峡水利枢纽、潖江蓄滞洪区,中段北江两岸的清东围、清北围、清城联围、清西围等堤围,下段以北江大堤为主体的堤围等。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 护卫北江秀水长清

水库星罗棋布,千里北江穿城而过、上千条河流纵横交错,河流总长超8000公里……清远与水的关系千丝万缕。

做好河湖文章,是绿美清远生态建设的关键板块,攸关清远人民群众幸福感与获得感。近年来,得益于河湖长制工作的全面推行,杂草丛生的河边小道摇身成为美丽碧道,污浊的黑臭水体成为清莹秀澈的“打卡点”,一幅幅美丽画卷在清远得以绘就。

在河湖长制建设上,历经6年耕耘,清远已迈入全省第一梯队。

今年9月,广东省公布2022年度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考核情况,经综合评定,清远与广州等12市获评优秀等次,这是清远首次在全省河湖长制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

清远市清城区笔架河碧道。陈伟毅 摄

盘点去年清远河湖工作,不难看到,清远最终在考核中跨入全省第一梯队,是清远各级河长办用心用情的结果,是名实相称、实至名归的。

一方面,清远扎实练好“基本功”。过去一年,清远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巡河,各级河湖长担纲履职,推动“河长领治、社会共治”成为治水常态,高位推进下,清远年初制定的河湖治理九大要点全面落实,各项河湖指标几乎全面达标。

另一方面,清远因地制宜、推陈出新,包括将市级河湖长制成员单位、县(市、区)落实河湖长制工作考核结果,纳入市政府绩效考核事项;包括因地制宜划分南北片区,实行县(市、区)年度工作差异化考核;包括在全省率先建立河长制水上常驻联合执法点,打造九个单位联合执法平台,北江的河湖执法“前线堡垒”。

回首去年汛期,暴雨接踵而至,清远多地江河、水库水位攀升,发生“22·6”北江特大洪水。面临考验,清远1798名河湖长的履职担当,充分彰显清远对河湖长制平台作用的充分把握与发挥。

一手抓守正、一手抓创新,清远致力在全面推进河湖长制中打造“清远样板”,成效有目共睹。

结语

在清远,沿着花团锦簇的江心岛花桥一路行进,即可进入新揭牌的清远水利广场。

江心岛清远水利广场入口。陈伟毅 摄

日前,清远水利广场在清远市江心岛正式建成落地,成为清远市河长办、清远市水利局弘扬步履不停的清远治水精神、万众一心的清远抗洪精神的主要布局之一,展现清远治水历程与远景规划,承载着清远与水的叙事。

清远治水工作正在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从河湖长制建设晋入全省第一梯队,到成功应对“22·6”北江特大洪水,这座城市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治水之路从未止步”。

水利广场的建成是新起点、新契机。在广东全省奋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 清远市水利工作者、河湖工作者将接续砥砺初心,赓续水利河湖治理,为清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幸福安居乐业不懈前进。

南方+记者 陈立楷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叶镇祖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