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志学教授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张三保副教授等合作完成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研究报告2023》正式出炉。该报告评估了2019—2021年中国内地29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营商环境。
这份报告将“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营商环境建设的4个方面“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确定为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参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并吸纳多个国内外主流评价体系的相关指标,分别形成了“融资、创新、竞争公平、资源获取和市场中介”“政府效率、政府廉洁和政府关怀”“产权保护、社会治安和司法服务”“对外开放、社会信用”等13个二级指标。基于在《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所反映的次数,确定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并加总获得一级指标权重。最后,基于既有参照指标体系和数据可获得性,确定了22项三级指标。由此,构建出中国内地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主要发现
一线城市为内地营商环境标杆
报告发现,2019年至2021年间,各城市营商环境得分总体向好:2019年为36.83,疫情暴发的2020年略微下降到36.33,2021年上升为36.90。
其中,深圳市、广州市、上海市和北京市为内地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得分遥遥领先。
营商环境可分为7个等级,处于中上、中等和落后三档的城市最为集中,数量占据总数的86%。
全国城市营商环境得分排名前十强依次为:深圳市、广州市、上海市、北京市、东莞市、青岛市、济南市、成都市、潍坊市、武汉市。
全国城市子环境均衡度排名前十强依次为:广州市、抚顺市、鞍山市、北京市、定西市、成都市、白山市、张掖市、上海市、白城市。
部分城市“子环境均衡度”与“整体营商环境”严重倒挂,例如潍坊市、青岛市、无锡市、东营市、济宁市、江门市、威海市、烟台市、包头市和滁州市等。
政策建议
标杆城市应继续深化改革
各城市可对照得分与排名,采取针对性措施优化营商环境。
深圳市、广州市、上海市和北京市作为全国标杆城市,应继续深化改革,持续引领。
营商环境得分较高但子环境均衡度排名落后的城市,应在保持整体优势的同时,着力补齐短板,如潍坊市、威海市、烟台市等。
营商环境得分较低但子环境均衡度排名领先的城市,应聚焦于加强优势板块,提升总体得分,如抚顺市、定西市、白山市等。
“我们组织研究团队旨在为各省和各城市在营商环境建设过程中明确自身定位、找准对标对象、完善优化策略提供建设性意见或建议。”张三保表示,“我们期待本研究能助力‘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并为宏微观连接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南方+记者 郜小平 通讯员 李佳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