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不倦熬夜,勤勤恳恳护肤,是谁?不会是你吧!
同样是熬夜,有个人的熬夜方式却和我们不一样——他熬夜的时候,随便freestyle就是千古名作一篇;自己睡不着的时候,就拉朋友下水;更厉害的是,悄悄当“卷王”辅导孩子作业……
这个人不是别人,他正是我们课本里的老朋友:苏轼。
作为资深的熬夜大师,苏轼不仅有着与众不同的熬夜方式,还有一套失眠人的“自救法”。如果早点知道他的这些秘密,失眠的时候就不会抓耳挠腮了!
熬夜五式
第一式:灵魂写手
赏月、喝酒、吟诗,一个流程都不能少。
第二式:彻底疯狂
熬着熬着一不小心就熬过头了……
第三式:黛玉附体
伤心总是在所难免,“emo”时刻开启。
第四式:拉人下水
谁还没有个一呼叫就立马上线的熬夜搭子。
第五式:变身“卷王”
陪祖国的花朵做作业。
看完苏轼的熬夜日记,你是否会感叹他的熬夜方式真高级?但这些千奇百怪熬夜方式的背后,却是他艰难求索的一生。
熬夜背后的真相
公元1079年,苏轼因对改革的看法不同而被新党针对,发生了险些令他丧生的 “乌台诗案”。
政敌弹劾他的诗文讥讽朝廷。文字这个东西见仁见智,他有口难辩,最终被贬到了湖北黄州。
古代被贬,可不是单纯地从一个地方搬家到另外一个地方,苏轼的贬官生活简直“听者伤心,闻者落泪”。
作为曾经的京城文坛顶流,苏轼一有新作就会传遍全城。没想到被贬官后,很多人为了避嫌就跟他断绝了往来。
从众星捧月到无人问津的境遇,仅仅只是他悲惨贬官生活的冰山一角。
作为曾经的朝廷大臣,贬官后的收入大不如前,为了生计,他写字的手拿起了锄头,当上了农民。
▲《苏文忠公笠屐图》 明 曾鯨 / 私人藏品
作为曾经的探险爱好者,人身自由却要受到限制,因为朝廷犯官没有调令是不得擅自离开贬所的。
也就是说,只要上面不开口,苏轼可能要一辈子都待在黄州,就是死也得死在这。
祸不单行的是,他的身体还在这个时候出了问题,因为染上眼疾几个月都出不了门,外界听说他病了,传来传去,竟直接说他病死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难免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辗转反侧,然后疯狂熬夜。
都说:情绪稳定的人,一般都是倒霉惯了。被贬黄州不是苏轼的人生个例。
公元1094年,六月,苏轼被贬到了当时的蛮荒之地广东惠州。在古代中原人看来,这里充满了瘟疫、瘴气、蛇虫,是流放罪犯的地方。
公元1097年,已经六十二岁高龄的苏轼,再次被贬到了比惠州更荒凉的海南儋州。
拿到这样的人生剧本,换作谁都得失眠。
可苏轼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课本总说他是个乐观豁达的人?
自救秘籍
让我们再把时间倒回到苏轼第一次被贬的时候。
黄州的艰难生活,时常让苏轼幻想自己能放下眼前的一切,随江河流浪。那句著名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就是在这时候写的。
可我们那可爱又迷人的苏轼,岂会是个自哀自抑的人?历史人物但凡有一个上了课本教材的,那都是不普通的人。
在黄州,苏轼开始了他的自救。
自救第一招:经营生活
“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苏轼《雪堂记》
管他什么身份,苏轼直接在黄州城东门外的一块土坡上开垦荒地,管这块地叫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过上了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不久,他又在旁边盖了一间简易的小屋子,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叫“雪堂”,小破房住出了大居室的感觉。
是呀,身份本就是身外之物,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自救第二招:发展爱好
“黄州好猪肉……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轼《猪肉颂》
难过的时候,身边的人总劝他“别多想,看开点”,可没有人告诉他,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够不多想。
最后他发现,与其坐着让思绪乱飞,不如行动起来,不给焦虑一点可乘之机。
什么烹饪、酿酒、调香,统统拿下好吧!
就单说烹饪,一不小心,他就玩成了当地名厨,时至今日,“东坡肉”这道菜,中国人没吃过也听说过。
自救第三招:打开心扉
“潘子久不调,沽酒江南村。郭生本将种,卖药西市垣......”——苏轼《东坡八首》
人际关系危机?不存在的,江边钓鱼的渔夫、城内卖酒的潘某、西市卖药的郭某、走江湖的古某等等都是他在黄州新交的朋友。
黄州的赤壁、承天寺、定惠院等地都是他与朋友常去夜游的秘密基地。
自救第四招:创造条件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苏轼《赤壁赋》
被限制人身自由没关系,黄州也不小,这里多的是好山好水。
于是,各种知名不知名的山都被他爬了一遍。
等都去过了,那就再故地重游,比如赤壁,他就不厌其烦地去了一次又一次。(OS:各位是否还记得当年被《赤壁赋》全文背诵支配的恐惧?)
▲《东坡赤壁图》北宋 王诜 (传) / 弗利尔美术馆 藏
原来,苏轼没有一味地沉浸在这种失落的情绪中,他一直在为自己适应当下的生活寻找突破口。
对于夜晚的理解,他在《次韵僧潜见赠》中说:“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
他认为白天在忙碌地工作,到了夜晚,则是属于自己放松的时间。
他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自己认为美好的事物上,发现普通生活中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乐趣,也在一次次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回归本真,进而获得精神的自由。
苏轼之所以被大家喜爱,或许就是这份在逆境中仍能向前的从容,正如他说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份从容,使他度过了后来更艰难的惠州和儋州的生活。
他没有觉得自己的人生有哪一段是白过的,顺境逆境都是人生不同的体验。
再后来,苏轼北归途中路过一片美丽的江南水乡时,与世长辞了。
去世前两个月,他写下了人生的绝笔: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生命的最后,苏轼还是那个苏轼,以一贯的从容总结自己过往的失意人生。
这一生虽然曲折,但又如此精彩。
或许,我们并不一定要通过什么“伟大的行动”来战胜当下的困境,仅仅只是往前走就已经成功了。
参考文献:
[1] 宋·苏轼.东坡文集.中华书局,1986.
[2] 刘乃昌(注).苏轼选集.齐鲁书社,2005.
[3] 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2005.
来源:意外艺术(作者:雪里芭蕉)
编辑: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