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
曾经火遍全网的
“破译甲骨文可获10万元”的
“猜字悬赏令”吗?
最近
这个悬赏令有了新动向
第二批获奖成果名单公布了!
11月30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官方网站公布了《第二批征集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获奖名单公示》,有5个项目拟入选第二批征集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
其中一等奖2项,分别为:
复旦大学陈剑提交的考释文章《释甲骨金文的“徹”字异体——据卜辞类组差异释字之又一例》;
吉林大学周忠兵提交的考释文章《出土文献所见“仆臣臺”之“臺”考》。
二等奖3项,分别为:
首都师范大学王子杨提交的考释文章《甲骨金文旧释“競”之字皆当改释为“麗”》;
复旦大学谢明文提交的考释文章《试论“揚”的一种异体——兼说“圭”字》;
吉林大学李春桃提交的考释文章《释甲骨文中的“觴”字》。
中国文字博物馆2019年5月公布的《关于征集评选第二批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的奖励公告》中,奖励标准提到:
1.对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5万元。
2.对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审核后,可认定为承担1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
▲甲骨文释读案例。
据澎湃新闻报道,中国文字博物馆于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先后开展了两次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征集评选工作。
截至2017年9月30日,第一批收到论证报告65篇,经过专家初审、终评,最终评选结果是:复旦大学蒋玉斌先生获得优秀成果一等奖1篇,奖励资金10万元,清华大学王子杨先生获得优秀成果二等奖1篇,奖励资金5万元。
截至2019年10月31日,第二批收到论证报告84篇,目前,第二批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初评已经结束,正在推进终评工作。
据新华社此前消息,经过多年考证,复旦大学古文学学者蒋玉斌得出结论:甲骨文、金文中用在某些方国名字前的“屯”字,应该释读为蠢动的“蠢”字。例如,“屯夷方”应解读为“动乱的夷方”。
蒋玉斌说:“当时在商王国的周边,方国林立。有些方国不服商王朝的管治,兴兵作乱,就被称作‘蠢某方’,加以征讨。”经过这样解读,文句一下子读通了,也提高了反映王朝与方国部族关系资料的利用效率。
破译甲骨文的难点在哪?
据学者统计
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共4000余个
取得共识的破译字约占三分之一
“容易的已经被破译了
没能破译的都是‘硬骨头’
大多既复杂,又不成文”
破译甲骨文,为什么这么难?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甲骨文研究者朱彦民解答称,3000多年来,语言在发展,文字在进步,我们已经脱离了商代的时代环境,文字的变化是文字释读一大障碍。
▲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文字的发展有其时代性,如果古人穿越到我们这个时代,他看到我们厨房里的很多工具,他会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同样的,我们回到古代,很多古人厨房里用的东西,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朱彦民进一步解释到,不仅是文字在改变,很多事物也在改变,除非有些材料将这些餐具和文字对应起来,否则很难去追溯其古代的形态,也就很难去了解文字背后的来龙去脉。
对此,蒋玉斌也表示,考释甲骨文字难在已知信息太有限,难以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更难的是要坐冷板凳、下大功夫:“如果缺乏兴趣,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就很难取得新突破。”
针对“如何破解甲骨文”这一问题,朱彦民表示:
“现在破解甲骨文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手段和途径。首先要了解甲骨文的造字本意,既要跟后世的文字对应得上,也要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所以现在的古文字研究,尤其是甲骨文的考释,要求学者既要有古文字长期训练的素养,同时也得读懂古书,尤其是和甲骨文时代比较接近的古书,比如说《尚书》《左传》《诗经》都要读得懂,解读出的甲骨文和传世文献能够一一互证。”
除此之外,研究者还需要了解金文、战国时期的简牍文字,甚至再往后的小篆、隶书等古文字的体系。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等古老文字
早已不再使用
唯有甲骨文穿越时空沿用至今
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审美观等
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甲骨文破译工作任重而道远
但我们相信
每破译一个新字
都会点亮一颗
属于中华文明的璀璨之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