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各级科研项目共500余项;获国家专利80项,其中发明专利37项;出版专著29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下称“省二中医院”)作为一家综合性三甲中医医院,为何能在完成繁重临床医疗任务的同时,获得如此丰硕的科研成果?
其秘诀就是,1993年,省二中医院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以科研为“主体”、医疗和产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模式,使三者形成了有机结合的整体,改变了以往科研、医疗和生产脱节、成果转化率低的状况,开启了“医研产学”一体化的探索道路。
打造我国中药配方颗粒新兴产业
中医是我国四大国粹之一。煎煮中药汤剂大有讲究,对煎药用具、水量、火候和时间等都有严格的要求。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传统中药汤剂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中药配方颗粒也就应运而生。
水提、分离、浓缩、干燥……通过智能化调配机,几个步骤下来,单味中药饮片就制作成方便患者冲服使用的中药配方颗粒。
作为省二中医院的研究机构,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在国内最早开展了中药配方颗粒研发。1992年,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中药剂型研制工作的意见》,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前身——广东省中医研究所组织科研团队开始研发中药配方颗粒,创建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下称“一方制药”),成为首批“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和 “中药饮片剂型改革生产基地”,系统开展了中药配方颗粒的研制、开发、生产、推广和应用工作。
在此基础上,研究院与一方制药共同建立了中药配方颗粒特征图谱质量控制标准,开展了中药谱效学研究、等量性与等效性研究等科研工作。同时,成为我国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参与制定单位之一,共同承担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近40项。
30年间,研究院科研团队在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化关键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研究工作,构建了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体系,完成了723个品种的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并成功产业化,产品在全国6000余家医疗机构应用,并远销美国、澳大利亚等60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科研团队成功打造了一条以中药配方颗粒为载体的现代中药产业技术链,将传统低附加值的中药资源转化成了现代高附加值优势资源,形成了我国中药经济新的亮点和增长点。
“医研产学”一体化发展解决科研转化问题
2011年,由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与广东一方制药共同完成的“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2年,由一方制药和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共同完成的“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体系建立与关键技术创新应用”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取得这份成绩的背后,是省二中医院以中药剂型改革为契机,将临床医疗与研究院的科研有机相结合,在临床应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四方面共同发力。
当前医疗领域面临着药物研发周期长、科研成果转化难、资金投入大等问题,医院的科研成果往往止步于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成果转化缺乏持续推动力。
经过多年社会实践,省二中医院与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一方制药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共同摸索出“医研产学”一体化发展模式,解决现有的转化机制问题,将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
目前,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拥有3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即中药制剂实验室、中药分析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以及广东省中医药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创新中药技术研究中心和广东省SPF动物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研究院以临床及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从“临床—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的创新产品链条建设,开展了创新中药、经典名方和医院制剂等系列产品的研发。
同时,加强银蓝调脂胶囊、布芍调脂胶囊等创新中药研发,以及对“羌活胜湿汤”等4个经典名方进行研究,建立了广东省医院制剂研发技术服务平台,研发并获批医院制剂200余项,促进了中药的临床应用,为中医临床专科建设提供了保障。下一步,省二中医院将在医疗技术创新、医院制剂研发和医院制剂向新药转化研发及应用上重点发力。
【撰文】李朝 金小洣 黄咏欣 厉思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