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欢迎大家加入我们深圳的‘百万志愿者’大家庭。我们要牢记,人与人之间只有真诚相待,才能平等相处……”明亮的教室内,深圳市党群服务中心党员志愿服务总站站长汪克莉正面对一群刚刚穿上“红马甲”制服的志愿者们,进行课程讲授。截至目前,这样的课程,她已累计讲过300多场。
承担着为深圳志愿者提供培训课程的任务与使命,深圳市党群服务中心党员志愿服务总站(下称‘志愿服务总站’)由党员志愿者驻站轮值,已有相应固定的党员志愿者、手工技师、专业讲师30人左右。成立五年多来,服务时间已达10万小时,服务志愿者近2万人次。
随着“红马甲”带动“新三驾马车”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形成,作为深圳志愿服务开展的一大标杆,志愿服务总站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挖掘自身优势,着手探索志愿者参与基层治理的新形态。
“我们以党员志愿服务总站为基地,成立了党支部,不论在哪里开展服务,我们都要亮明身份,力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汪克莉说。
据悉,深圳市志愿者联合会于2016年正式成立党委,不断推动党建和志愿服务双融双促,在全市范围组建党群服务中心志愿服务队,为各级党群服务中心提供志愿服务支持和保障。
“何为所需,何为所要?志愿服务是没有工资和奖金的,我们必须首先告诉他们,什么才是规范的志愿服务,而后再面向不同志愿者群体的需求,因材施教,定制化开展不同门类的课程。”汪克莉举例,在深大讲课,恰逢学校举办重大活动,则会讲授赛会方面的知识。
在汪克莉的引领下,深圳的志愿者培训逐渐得以规范化、规模化,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从中认识到志愿服务的理想价值和行为准则,从而更好地投身志愿服务当中。
“汪姐的课程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是志愿者,以及如何做好一个志愿者。服务时,不管再苦再累,我也始终铭记,不忘初心,努力守护更多生命。”从事救援工作的志愿者王宇表示。
志愿者张羽也认为,汪克莉的课给了她精神上的指引,帮助她做好一名“红马甲”。“在听过相应课程后,那些志愿者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我也开始想要作为社区的一分子,贡献自己更大的力量。”张羽说。
除了志愿者培训课程,志愿服务总站也为有外语需求的人士提供了“外语沙龙”,为不同年龄段的外语学习者提供不间断的免费外语课程。“目前,我们开设多语种的课程,英语是我们的主打语种,如果有人愿意学习韩语、日语、德语,我们也能教。”汪克莉说。
“除了成人,双职工家庭孩子或经济条件有限家庭的孩子,我们也会让他们留在这里免费学习。”汪克莉相信,这种爱心的传递,最终也将汇聚成强大的社会暖流。
“助残”是志愿者的重要服务领域。早在2011年,汪克莉就扎根新城市广场U站为视障人群打造了一套国标舞课程,帮助以何月婷和王忠维夫妇为代表的盲人舞者们不断走上舞台,实现属于自己的“舞蹈梦”。
“最开始的时候,这对夫妇很想学习跳舞。”汪克莉回忆,为了满足这对盲人夫妇的心愿,团队特地指派了一名专业对口的舞蹈老师,进行“一对一”辅导。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何月婷和王忠维夫妇的舞蹈水平突飞猛进,这也让汪克莉看到了这一项目实现大规模复制推广的可能性。
自那以后,汪克莉找到了大量愿意志愿教舞蹈的志愿者,项目慢慢做起来了。
“每周四上午10:00-12:00是国标舞课程的开课时间,但志愿者讲师9:00就来,目的就是提前备课。为了更好地教授视障人士,他们总是自己先演练好才教。”汪克莉直言,由于视障人士无法看到老师的舞姿,掌握一个简单的动作都十分困难。但这些志愿者老师没有退缩,而是“手把手”一遍遍教授。
“我们必须扳着他们的手和脚,帮助其学习舞蹈动作。”汪克莉说,这个过程,老师们一定要非常有耐心,“从手指应该怎么放,腿应该怎么摆,所有细节都要一一通过触摸予以指导”。
悉心指导下,学员们舞蹈水平迅速提升。目前,已培养出了多名盲人舞者,而最早求学的何月婷、王忠维夫妇则成为全国首对登上赛场的盲人国标舞夫妻,在聚光灯之下,与视力健全者以及专业舞蹈者同台比拼。
【策划/统筹】张玮
【撰文】王百臻
【海报】王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