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里人”到“博物馆人”,他们坐着轮椅开讲丨视界

视界
+订阅

03:12

轮椅上的讲解员

当季欢欢转动着手轮圈,带动轮椅进入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展厅时,前来参观的一群学生中出现了微小的异动。大家扫视着,这位坐在轮椅上的讲解员只有他们半个人高。

季欢欢边讲解,边转动轮椅后退、引导听众前进,并不时提问。当观众随着她激光笔指的方向,专注地探头注视时,她知道,他们已经沉浸在自己的讲解里了。

季欢欢在馆内讲解詹天佑的故事。

季欢欢在馆内讲解詹天佑的故事。

博物馆里的讲解工作,让坠落受伤后躲在家里近10年的季欢欢,感受到了为自己注入活力、更能影响他人的力量。先后有4名肢体残障人士和她一样,成为纪念馆的讲解员。而这对纪念馆来说,也是一次新鲜而充满挑战的探索。

这背后,仿佛有一个齿轮,城市建设、残疾人支持机构、博物馆、普通观众各环节的精密咬合,转动出一个城市的温暖故事。

俊贤演示如何将电动车头接驳到轮椅上,这是轮友们传授的通勤最佳方案。

俊贤演示如何将电动车头接驳到轮椅上,这是轮友们传授的通勤最佳方案。

坐轮椅不代表人生“完了”

故事是从纪念馆馆长欧阳旦霓的一次受伤开始的。

2021年,欧阳旦霓由于摔伤,来到了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治疗。在电梯里,她经常见到一些失去肢体的残障病友。偶尔聊天,她也不敢去问他们对未来的打算。

在地铁口,有摩的司机向欢欢发出“原来你们也能出来工作啊”的感叹时,欢欢耐心地向他介绍轮友群体的出行方式和就业方向。

在地铁口,有摩的司机向欢欢发出“原来你们也能出来工作啊”的感叹时,欢欢耐心地向他介绍轮友群体的出行方式和就业方向。

“特别是那些完全站不起来的人,感觉他们很大可能就要一直被家里照顾着了,很少想象到他们会去工作。”

欧阳旦霓的想法颇有代表性。而医院社会康复科社工李会希望,消融掉一部分刻板印象的坚冰。

每天早上八点是欢欢驾驶电动车头抵达钟村站的时间,上班全程的通勤时间由驾驶车头与地铁接驳,约一个半小时。

每天早上八点是欢欢驾驶电动车头抵达钟村站的时间,上班全程的通勤时间由驾驶车头与地铁接驳,约一个半小时。

“我服务的对象,很多是意外或者疾病导致脊髓损伤、下肢瘫痪、大小便不能自理,身边很多人就会觉得他们完了。”李会的工作,便是推动残障人士走向职场,融入社会,逐渐改变他们的生活。

当时李会正在运作帮残疾人灵活就业的“从心启航”职业社会康复驿站项目,得知“有个博物馆馆长在医院治疗”,赶紧找到欧阳旦霓,希望她为其中一个项目点——国家辅助器具华南区域中心辅具科普馆,培训专业讲解员。

在地铁上班高峰期,欢欢与大多的上班族一样挤地铁。

在地铁上班高峰期,欢欢与大多的上班族一样挤地铁。

欧阳旦霓觉得,博物馆就是做公益性工作的,一口答应了。她来到辅具科普馆,见到残障的工作人员很自然流畅地讲解,出乎她的意料。她萌生了让轮椅上的残疾人到纪念馆讲解的想法,“如果能得到培训,他们是可以胜任博物馆工作的,还能补上我们讲解员不足的短板。”

决定引入轮椅讲解员之前,纪念馆在观众中做了一次关于能否接受残障人士为自己讲解的调查,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没有问题,也有小部分人认为无法理解。

小婷在博物馆中主要负责活动策划,同时擅长咖啡茶饮手艺的她也负责博物馆咖啡吧的运营。

小婷在博物馆中主要负责活动策划,同时擅长咖啡茶饮手艺的她也负责博物馆咖啡吧的运营。

“有些人觉得残障人士待在家里就好了。我们只能尽量把事情做得更好,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接受他们,但也要接受一些人的不接受。”欧阳旦霓说。

早班时间,馆长欧阳旦霓正在给轮椅讲解员们布置即将到来的国际残疾人日相关活动的策划任务。

早班时间,馆长欧阳旦霓正在给轮椅讲解员们布置即将到来的国际残疾人日相关活动的策划任务。

铺好路 领进门

“每个人都付出了很多心血。”让轮椅人士进入博物馆、成为讲解员,欧阳旦霓和她的同事们做的是铺好路、领进门的工作。

2021年5月,5位轮椅使用者来到纪念馆实地走访,了解馆里的无障碍环境并提出意见。接着,一名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参与了广东省无障碍督导员培训班,学习评估馆内的无障碍环境。

“原本,轮椅人士来到纪念馆,要绕一大圈才能找到无障碍通道,我们拨出一部分经费,铺平门口的坡道,方便他们进出。”欧阳旦霓说。

开讲前三分钟,欢欢在工位上调试麦克风的音量。

开讲前三分钟,欢欢在工位上调试麦克风的音量。

馆内的无障碍卫生间、轮椅坡道、垂直升降电梯等设施都按照无障碍通用建设规范实施建设并清晰标识。所有临时展馆的设计也都充分考虑了通用化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要求。

观众服务中心增设了新时代残障观教育体验站,吧台的高度跟轮椅齐平,桌子下也能放进轮椅,坐轮椅的教育专员会在这里组织开展残健共融的博物馆教育活动。

在博物馆中,轮椅倒行是其中一个考验,讲解员们既要及时转向进行讲解,倒行中途也需要注意后方的观众。

在博物馆中,轮椅倒行是其中一个考验,讲解员们既要及时转向进行讲解,倒行中途也需要注意后方的观众。

博物馆的讲解工作对礼仪规范和知识沉淀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对于轮椅讲解员,纪念馆也没有降低标准。

博物馆讲解员张长龙带着他们了解如何规划讲解线路,恰当地运用手势、眼神跟观众沟通。针对讲解员需要坐轮椅的特点,由于没有先例可循,他们一点点磨合出一套轮椅讲解礼仪。比如边后退边讲解时,提醒观众不要被轮椅碰到。

提问环节,欢欢和俊贤被一众来参观的学生围着,答对提问的学生即能获得欢欢手上的模型赠品。

提问环节,欢欢和俊贤被一众来参观的学生围着,答对提问的学生即能获得欢欢手上的模型赠品。

“暑期学生团体比较多,工作人员会提前跟他们说,注意轮椅要过来了,要往外走,留出轮椅的空位来。”季欢欢说,时间长了,工作人员之间也磨合出了默契。

一场展览的讲解词多达几千上万字,讲解员要熟记于心,还要融会贯通,有自己的理解。因此准备每一场展览的讲解,作为门外汉的轮椅讲解员,要大量学习历史知识。

“像季欢欢一开始讲解都是怯生生的,现在隔着老远就能听到她的声音,气场很足。” 欧阳旦霓说。

在近期一个关于詹天佑的特展中,欢欢正在向参观学生详细讲解詹天佑生平。

在近期一个关于詹天佑的特展中,欢欢正在向参观学生详细讲解詹天佑生平。

从“床上人”到“社会人”

10年来服务过1000多名重度肢体残疾人,李会清楚地知道,进入社会、进入职场对他们来说有多不易。她接触的70%的重度肢体残疾人成了“床上人”或是被隐藏的“家里人”,距“社会人”还有一定的距离。

残疾人进入社会,首先是要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消除内心的障碍。李会接触的很多重度肢体残疾人要随时携带尿袋。这会让他们感觉自卑,不愿意出门。李会和社工便教他们把尿袋藏在轮椅的网兜里,再把网兜装进好看的盒子里。而一些人学会在无障碍卫生间导尿、消除身上的味道,能更加自信地走出家门。

在一些地方,无障碍设施的缺乏也让轮椅残疾人寸步难行。季欢欢和她的轮友,被迫学会花式“杂技”,如翘轮上高台阶,走S形弯道跨越障碍物等等,“我喜欢广州,主要就是各种无障碍设施比较完善,独自出行没有问题。”季欢欢说。

缺少工作机会,也是重度肢体残疾人很少走出家门的主要原因。他们常常因行动不便,被认为不能出门,或只能从事一些在家的工作,如文案、话务员或客服等。

作为残障人士讲解员,季欢欢奔走于上下楼层分馆讲解时偶尔会遇到电梯满员的情况,对此季欢欢总是先礼让观众搭乘。

作为残障人士讲解员,季欢欢奔走于上下楼层分馆讲解时偶尔会遇到电梯满员的情况,对此季欢欢总是先礼让观众搭乘。

2020年7月,“从心启航”驿站项目在辅具科普馆进行试点,为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前台接待岗位”的就业实训机会。

李会记得,当时这个岗位有4名轮椅伙伴参与。第一天上班,他们穿上干净的白T恤,齐整整地坐着,“第一天也没什么事,他们拿着布把桌子擦了一遍又一遍。当时我有点触动,他们真的期待能做点什么,而不是一直躲在家里,躲在人后。”

在残联、人社等部门的支持下,越来越多残疾人就业空间被创造出来。以“从心启航”驿站项目为例,自2022年10月开始,项目已经在社区孵化了1个企业帮扶残疾人自主创业的果茶店,1个残疾人自主创业的早餐店,和1个儿童玩具和手工DIY店。

今年,李会邀请一群脊髓损伤孩子的家长来纪念馆参观。见到季欢欢和残障伙伴们在馆里讲解、策划活动,有些家长偷偷掉了眼泪。他们原本以为,自己的孩子那么小就坐在轮椅上,以后再也过不了正常生活了。

季欢欢们的出现,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摄影】南方+记者 梁钜聪

【文字】南方+记者 吴晓娴

【剪辑】南方+记者 杨奇

【设计】潘洁

【编辑】何志豪

【校对】胡柔群

【审核】张由琼

编辑 何志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