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生活,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会是什么?在长沙镇,这个词是“舒适”。
乡村内,一块块光伏发电板并网发电,村集体收入有了保障;夜晚,不少党员干部走进村民家中,和村民唠家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小矛盾就在一言一语间得到解决;行走在乡村内,湖光山色令人陶醉。
产业更兴旺,环境更舒适,生活更幸福。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长沙镇盘活屋顶、水库、撂荒地等闲置资源,引进社会资本,多渠道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助村民增收。同时,创新基层治理工作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解决村民生活的大小问题。此外,该镇还不断美化村民居住环境,打造和谐绿美乡村。
长沙镇充分利用水资源,打造乡村产业。魏丽文 摄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紧抓融湾机遇,全面激发内生动力,落实镇村两级书记责任,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农村面貌整体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力加快长沙城产融合发展区建设,为梅江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作出长沙贡献。”长沙镇党委书记张天然说。
盘活闲置资源
多措并举壮大乡村经济
长沙镇小密村村委会的房顶上,一块块光伏板沐浴在阳光下。“这是今年我们新引进的光伏发电项目,前后两期一共建成了1100平方米的光伏板,预计可为村集体增加10万元左右收入。”小密村党总支部书记李连华指着一排排泛着幽蓝色光的光伏板说,“通过这样的方式将闲置资源利用起来,不仅让村集体多了份收入,还绿色环保。”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李连华曾在区委、区政府的组织下,实地考察各个乡村,发现有些村依靠租赁店铺获得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些村依靠“企业+村集体经济+村民”的模式发展金柚种植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经验告诉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要认清自身优势。”李连华说。
小密村可耕种的面积不多,但水资源十分丰富,适合发展养殖业。“因此,我们在引进项目时,着重引进水产项目和光伏项目,一方面能利用好本地资源优势,另一方面能将村内闲置的土地用起来。”
“将鱼塘承包给企业,我们帮忙捕鱼、卖鱼赚取收入。现在的养鱼方式更加科学,捕捞次数减少、间隔延长,更有利于生态环境。”李连华介绍,小密村还将水库鱼塘承包给企业,通过联农带农的方式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左右。
一村一策略,带富一方人。长沙镇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抓手,在充分摸清家底,梳理分析各村现有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发展现状等方面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各村实际的发展计划和工作举措,从而多方式、多渠道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在下罗村,通过与京东合作,发展“龙头企业+农户”的养殖模式,打造京东智慧渔业产业园,支持鼓励京东智慧渔业产业园与周边农户进行鱼养殖合作。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3亿元,总占地400亩,拟建养鱼车间100个,可产成鱼650吨,实现年产值5200万元,可提供就业岗位800多人。首期6000万元投资正稳步推进,目前已基本完成土地平整,正在进行护坡、道路、鱼池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澄滩村,农业带头人带领成立强泰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推动丢荒撂荒复耕复种和群众增产增收,2022年实现产值145万元。
在长沙村,该村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充分利用井头国有林场土地,探索引进海大、京东等企业承租使用,预计每年可实现收入20万元。
村村有方法,致富有帮手。长沙镇各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正如雨后春笋节节拔高。
强化基层治理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作为梅州城区的南大门,长沙镇拥有1个社区和6个行政村。城乡兼有的现状,让长沙镇的基层治理情况更加复杂。如何从实际出发,妥善解决村中大小事务和问题,考验着长沙人的智慧。
难题需巧借。今年,长沙镇充分发挥党代表在基层治理中的牵引作用,创新工作机制,以“访民情、解民忧、大走访”活动为抓手,构建“1+5+N”党代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即每名党代表联系约5名党员、每名党员联系若干名群众),将党的建设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形成“党建+服务+自治”的治理格局。
实际上,“1+5+N”党代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是长沙镇在成立农村党员先锋队基础上的又一探索。
去年以来,长沙镇将党员致富能手、有威望的老党员、优秀青年党员等组织起来,成立农村党员先锋队,在乡村振兴、人居环境、帮扶救助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们镇有65名农村党代表,分散在各村,是我们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钟英介绍,目前,该镇65名党代表、344名党员已嵌入17个网格,自上而下构建“镇领导+党代表+党员+群众”四位一体联络联动模式。
“我们的职责主要就是通过走访联系党员群众,听民声,第一时间向镇反映。”今年4月,澄滩村党代表林月云在走访时收到群众反映,该村一路面拱起,群众出行受影响。林月云第一时间向上反馈,事情很快得以解决。
“党代表反馈上去后,镇里面行动很迅速,破损的通道在5月就修好了。”村民陈均平介绍,虽然这是小事,但让群众感受到了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初心。
村道修复、停车场建设、农用灌溉圳道疏通、河堤防护栏加固……4月至今,长沙镇澄滩村党代表走访党员群众21户,收集了7个群众呼声高、普惠面广、可行性强的民生实事项目,目前已解决5个。
“我们探索这一制度的目的是让群众意见‘上得来’,问题办理‘行得通’,办结反馈‘下得去’。”钟英介绍,该镇党员还充分利用“八小时”工作以外的时间,广泛开展“长沙夜话”活动,倾听群众呼声建议,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3月至今,共开展夜访活动23次,走访群众68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3条,现场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5件。
提升人居环境
建设宜居宜业绿美乡村
走进长沙镇大密村,村道平坦,绿树成荫。村口坐落着一栋小楼,楼前是一座小院,这里是供村民活动的休闲场所。大密村党总支部书记钟波说:“这是我们的‘一老一少’活动中心,里面有电视、乒乓球台等休闲娱乐设施。平常,很多村里的老人会来这里休息、闲聊、运动。”
卢国新是大密村村民,看着焕然一新的村子,他笑着说:“现在我们的村子发生了很大变化,环境提升了很多,活动场所也变多了。村子环境好了,年轻人也愿意回来。”
居住环境的切实改善,发生在长沙镇的每一个角落。
梅江河长沙段的“十里碧道”,河水潺潺,游人如织。从前,这里疏于管理,河堤杂草丛生、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经过整治、改造之后,曾经一度被认为“脏乱差”的河岸变成休闲、散步、赏景的好去处。
“十里碧道”的完工也带动了周围旅游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据了解,碧道沿线村民正利用自有民房,打造各具特色的沿岸经济业态,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展销、民宿旅游、网红小酒馆、品茶馆等。这些家乡的新变化,吸引着年轻人回乡发展。
提升乡村人居环境一直是长沙镇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长沙镇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和乡村振兴“九大攻坚”行动为抓手,持续推进和美乡镇建设,扎实推进长沙镇和美乡镇产业振兴示范带建设。目前,澄滩段碧道樱花、梅花种植项目已基本完成,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初见成效,累计建成五小园9个,完成外立面整治184个,推动城乡面貌显著改善。
此外,为进一步美化乡村环境。长沙镇持续推进绿美梅江行动。扎实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结合乡村振兴示范片及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目前已打造绿美碧道8.8公里,新建生物防火林带6.8公里,维护防火林带1.3公里。
据了解,该镇将深入落实推进“绿美梅江”各项工作,计划建设绿美乡村公路20公里、绿美碧道15公里,打造绿美乡村小公园40个、绿美小庭院500户以上。
对话
长沙镇党委书记张天然:
建设智慧养殖强镇 示范带动产业升级
今年以来,长沙镇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接下来,长沙镇又将如何谋划高质量发展路径?又有何举措?对此,南方日报专访了长沙镇党委书记张天然。
南方日报:这几年长沙镇在哪些领域取得显著发展成效?
张天然: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长沙镇坚持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抢抓融入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重大机遇,凝心聚力推动各项重点工作,着力转作风,提效能,抓落实,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百千万工程”有序推进。今年以来,围绕“百千万工程”的工作目标,共召开专题会议5次,按照“一图”“一策”“一表”方式纵深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2023年推动在建项目11个,2024年谋划重点项目8个。
二是镇域经济提速增效。加快推动京东智慧渔业产业园、浙江八咏沥青项目及广东新俊现代农业等重点项目落地投产工作。建立“四上”企业、培育企业、重点企业三级企业库,目前在库“四上”企业2家,重点培育企业对象4家。
三是乡村振兴步伐加快。扎实推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示范镇建设,积极谋划长沙镇6个村村委楼顶光伏发电项目纳入区乡村振兴项目库,助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与3家建筑业企业结对帮扶,完善结对帮扶机制,加快帮扶项目落地落实。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和乡村振兴“九大攻坚”行动为抓手,持续推进和美乡镇建设,长沙镇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建设总体形象完成进度70%,累计建成五小园9个,完成外立面整治184个。
四是城乡融合加快发展。通过单改双、三级公路改造及村道扩宽加固工程改善辖区道路交通环境,已完成6.5公里辖区山区道路和2.28公里村内道路建成通车。海滨园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已完成50%,完成2022年度1500亩高标准农田验收,2023年度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进展顺利。持续巩固国家卫生镇创建成果,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提升。深入推进绿美梅江生态建设“八大工程”,完成种植树苗2.5万株,植栽面积30亩,打造绿美碧道8.8公里,建成乡村公路4.5公里、绿美乡村小公园5个、绿美庭院100个。
五是基层治理彰显活力。全面推进党建赋能全科网格建设,创新建立“1+5+N”党代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广泛开展“长沙夜话”活动,截至目前开展各类夜访活动34次,走访群众87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5条,现场解决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12件。
南方日报:长沙镇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是什么?
张天然:接下来,长沙镇将立足建设智慧养殖强镇定位,锚定“一园一区一带”发展思路,为梅江高质量发展贡献长沙力量。
一是聚焦“一园”打造“食品加工园”。立足长沙粮食、肉菜质优量大的产地优势,鼓励辖区大密、小密茶叶等产业发展壮大,支持预制菜等食品加工企业抱团集聚发展,探索建立“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发展的食品产业生态圈。
二是聚焦“一区”发展“智慧养殖区”。依托新俊养殖和京东智慧渔业两家企业,推行“政府引导+智慧养殖+冷链物流+电商下单”的订单农业、完整生态链的市场运作模式,将长沙镇打造成以养殖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养殖强镇,示范带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聚焦“一带”描绘“滨江画廊示范带”。重点围绕打造长沙大景区的思路,根据功能定位及空间景观序列,围绕梅江河“一江两岸”打造一条串联12节点的滨河景观带,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南方日报:梅江区正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施“百千万工程”。长沙镇将如何发挥作用,助力高质量发展?
张天然:长沙镇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百千万工程”统领全镇高质量发展,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实项目进度。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用好用活中央和省支持革命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政策,全力抓好京东智慧渔业产业园、大密田园科普体验综合体项目、梅州谷源环保项目二期和三期等建设,支持广东新俊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增资扩产,做好浙江八咏项目用地保障。同时,积极对接江南新城南拓,主动谋划好一批有效改善民生、推动产业发展的项目,提升承载力。
二是抓实四上培育。聚焦企业高质量发展,高度重视“四上”企业的培育发展工作,增强“四上”企业培育目标意识,全面摸排辖区可培育的潜力企业名单,优化、细化现有的培育方案,明确培育时间表、进度表,加大力度扶持准“四上”企业,稳步推进“四上”企业培育工作,完成2023年净增2家“四上”企业的工作任务。
三是抓实营商环境。全力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政务服务效能,努力营造便民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环境,不断提升企业、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持续优化项目落地服务,支持辖区预制菜产业发展,全力服务好招商引资项目,主动协调解决落地过程的困难和问题。压实镇领导班子挂钩服务重点企业职责,建立责任清单,用心、用情做好企业服务。
编辑:黎 晓
审校:胡 海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 +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