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诗东莞,牵手未来。12月1日下午,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诗人、一级作家冯娜,分别走进谢岗第一小学、谢岗实验中学,以诗润心,以美启真,在校园播撒诗歌的种子,得到学校师生热烈欢迎。
本次诗人嘉宾进校园讲座,是2023中国(东莞)森林诗歌节系列活动之一。
“做一张桌子,需要木头;要有木头,需要大树;要有大树,需要种子;要有种子,需要果实;要有果实,需要花朵;做一张桌子,需要花一朵。”
杨克以一首意大利儿童文学作家贾尼·罗大里的诗歌《需要什么》开场,结合生动鲜活的诗歌文本,将“新诗的陌生化表达与童诗写作的奇思妙想”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杨克认为,写诗,要注重陌生化表达,写别人没有写出来的东西,称诗人是最孩子气的大人,诗人看见的是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另一种“真实”。如雪化了,在诗人眼里不是水,而是春天,这是想象的真实、创造的真实,是诗人内心里想象的、向往的事物。
“孩子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想象力特别独特,往往能写好诗。”杨克表示,要尊重孩子做梦的权利,守护孩子的童心与本真,俯下身子和孩子平等对话,鼓励孩子们在写作时大胆想象,让诗歌插上想象的翅膀,充满美好的想象、有趣的表达。
“提到‘诗歌’,你会想到什么?”在谢岗实验中学,冯娜以“诗歌与我们的故事”为主题,循循善诱,将孩子引入诗歌的世界。她认为,文学(诗歌)是生活的倒影、是心灵的镜像,诗歌是语言和思想的艺术,要努力提升语言能力(文学修养),才能写好诗。
讲座结束后,杨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开展诗歌教育,并不是为了将孩子们个个培养成诗人,主要是为了增强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次讲座特意选了很多学生的诗歌作为案例,希望会对孩子们的写作有所启发,不仅仅是写诗,也包括写作文等,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各行各业都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奇思妙想。
“之前有写过诗吗?”“暂时还没有。”“听了以后想写吗?”“想!”……听完杨克老师的讲座,谢岗第一小学五年级学生张文鑫收获满满,说自己之前写的东西比较枯燥,听完杨克老师生动有趣的分享,“现在我知道怎么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去写诗、写好诗。”
对东莞近年来蓬勃开展的诗歌教育,杨克给予了高度肯定,称东莞的诗歌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来说,都是做得非常好的,特别是几年如一日地大力推广东莞小诗人沙龙项目。
东莞小诗人沙龙是东莞市文化馆推出的中小学生诗歌阅读与创作公益项目,倡导经典阅读、现代审美,尊重和保护孩子们的天性,鼓励孩子们真实、自信、有趣、自由表达身边的事物和未知的世界。
活动设诗人嘉宾讲课及点评、朗诵嘉宾示范及点评、小诗人原创作品朗诵及互动等环节,将诗性审美、创意写作和自然教育、语言艺术融为一体。
自2016年创办至今共举办了85期,全国及广东的著名诗人、批评家、阅读推广人、音乐人、朗诵艺术家和自然导师近100位嘉宾先后为孩子们授课,近200所中小学校和近10000名孩子参与,现已正式出版和编印了《孩子们的诗》诗集8辑,广受中小学生和家长的喜爱。2019年被评为“最受市民喜爱的品牌活动”,2020-2022年连续三年被广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评为“广东省诗歌十项大事”, 2023年在第二届“童诗中国”论坛上,该项目作为唯一的由地方文化部门主导的诗教案例向全国同行进行了经验介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