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2023全球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终结艾滋病之路》显示,全球目前有39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2980万正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2022年有130万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63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
2023年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旨在强调全社会要共同参与,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凝心聚力,目标一致,共同抗击艾滋病,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艾滋病是什么?
有哪些传播途径?
艾滋病(英文缩写: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俗称“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性疾病。艾滋病只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主要侵犯人体免疫系统。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经过大约8-10年的潜伏期,人的抵抗力逐渐下降,最后完全失去抵抗力,出现很难治愈的多种机会性感染。
HIV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垂直传播)三条途径。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拥抱、交谈、共同用餐、共用浴室等,都不会感染HIV。另外,被蚊虫叮咬也不会感染HIV。
血液传播
性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
工作期间感染艾滋病
算职业病吗?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先了解清楚“HIV职业暴露”的概念。
HIV职业暴露
指公安、医务人员等在职业活动中未做任何防护的情况下,与HIV感染者血液、组织、体液等或HIV污染的医疗器械、设备等接触,而具有感染HIV风险的情况。
确定具有传染性的暴露源包括:血液、体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通常认为,粪便、鼻分泌物、唾液、痰液、汗液、泪液、尿液及呕吐物不具有传染性。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球每年超过200万名医务人员因工作原因患传染性疾病,其中4.4%为艾滋病,均因针刺或锐器划伤而接触血液或体液。
警务人员仅次于医务人员,是最易发生HIV职业暴露的群体。主要为:警务人员在对HIV感染的犯罪嫌疑人执法过程中、对HIV感染的违法犯罪人员进行管教中出现的暴露。有研究结果显示,警务人员约占暴露总体的15.0%~30.0%。
那么,是不是所有因职业暴露感染HIV都能诊断为职业性传染病?答案是“不一定”!
2013年,《关于印发〈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3〕48号)中,把艾滋病(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列入法定职业病范畴。
HIV职业感染的判定依据:
♦ 医疗卫生人员和人民警察在从事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防治和管理等活动中,有可能造成HIV意外感染,意外接触24小时内检测HIV抗体为阴性,随访期内HIV抗体阳转的接触者,为职业接触感染。
♦ 对于意外接触者在接触前、后6个月内发生过易感染HIV的行为。
HIV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理
第一步:紧急处理,预防感染
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皮肤粘膜;
如有伤口,应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伤口处血液,再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禁止对伤口进行局部按压;
对受伤部位进行消毒。采用消毒液(如75%乙醇,0.5%碘伏或聚维酮碘、0.2-0.5%过氧乙酸等)对伤口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第二步:及时上报
及时(1小时内)报告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应当在个人暴露发生后2小时内向辖区内的处置机构报告,并提供相关材料,配合处置工作。
处置机构应当在发生暴露24小时内采集暴露者的血样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若抗体初筛检测阴性,需要在随访期内进行动态抗体检测;若抗体初筛检测阳性,进行抗体确证检测,若抗体确证为阳性,视为暴露前感染,将感染者转介到相关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进行随访干预和抗病毒治疗。
如何预防HIV职业感染?
HIV感染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因此应以预防为重。
标准预防原则: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等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而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情况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标准预防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01
避免直接接触血制品和手消毒
接触所有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02
做好防护措施
在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的职业活动中,应当戴手套、防护眼镜和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穿隔离衣或者围裙。
03
慎防锐器伤
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04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HIV职业暴露的预防用药及
随访监测原则
预防用药时机:经职业暴露处置机构评估需服药的,应在暴露后最短时间(2小时以内)开始预防性治疗,最好不要超过24小时。如果无法及时获得药物,即使超过72小时也建议服药(服药疗程为4周)。
HIV抗体监测于暴露后的0、4、8、12周及6个月进行,对服用预防用药者进行药物的毒性监测及处理;观察并登记HIV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统筹:杨敏
内容:职业医学检验科 陈铿铿
审核:赵娜、李斌
美编:虞心阳、关耳
图片:来自网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