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魏克然:用视觉语言讲中国故事更能促进文化交流

南方+ 记者

读懂中国,首先要读懂中国的故事。如何讲好故事,是一门学问。

“我一直坚持认为,用纪录片或者电视剧、电影的方式,用视觉语言来讲故事,会促进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交流。”

12月1日,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首日,探索Discovery亚太电视网内容副总裁魏克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评判。

电影语言是一门全球通用的语言,它用情感、视觉、三维立体的方式,让所有文化的受众、观众、听众都能够感受到这种情感和视觉的力量。

自1995年起,魏克然与团队一起制作了上千部纪录片,参与的多部作品获得亚洲电视大奖、纽约电影节等诸多荣誉。

“我经常喜欢用一种比喻,不管是冰、雨、水蒸气,还是河流中流淌的淡水,还是海洋里面的海水,它的本质都是水,但是它的呈现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文化差异同理。但是关键就在于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把故事讲好,随后形成桥梁使不同的文化之间能够更加深刻地相互理解和共存。”

在魏克然看来,文化差异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此要用世界语态来讲好中国故事。

魏克然提到,中国故事非常独特,无论从经济、科技、文化、政治、历史等方面进行讲述都会非常有趣,中国文明5000年来未曾中断,而中国在过去50年里又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和快速的变革,两者的碰撞都会形成非常美好且独特的中国故事。

有了独特内容,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

魏克然表示,如今,人们通过数字化的方式看世界的体验是高度相似的,而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高度相似的传播渠道或媒介,摆在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面前,我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讲故事的机遇时期,毕竟年轻人是我们的未来。

“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播机遇下,我们有更大可能让未来年轻人团结在一起。”魏克然说。

【采写】南方+记者 刘珊

摄影南方+记者 苏韵桦

【海报】钟冠婷

编辑 余妍玲
校对 蒙骏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