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村史馆⑨丨横屋村史馆

恩平发布
2023-12-01 22:11
+订阅

村史馆是一个乡村的历史记忆,记载了人们为美好生活所付出的努力,见证了乡村的时代变迁。近年来,恩平市把建设村史馆作为乡村文化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目前,全市多个村史馆陆续建成,供广大市民参观。中共恩平市委宣传部、恩平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恩平村史馆”专栏,对村史馆进行逐一展示,让广大市民和海内外乡亲饮水思源,记住乡愁,凝聚起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的磅礴力量。下面介绍第9期《横屋村史馆》

横屋村史馆

横屋村史馆位于良西镇福坪村委会横屋村,2023年6月2日开馆。

横屋村史馆面积近300平方米,共分两层,按照“7+1”模式进行展示。“7”就是七大部分,包括历史渊源篇、传统教育篇、横屋纪事篇、历史遗迹篇、杰出乡贤篇、乡村建设篇、传统文化篇。“1”就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一楼大堂两边在保留祠堂基本原貌的基础上,展示横屋村在新时代坚持党建引领,发扬优良民俗家风,共同缔造美好人居环境内容,包括党建引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以民为本、坚守初心,以及横屋村一些杰出名人字画等。

横屋村史馆部分展览内容

历史沿革

横屋村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徐姓宗亲迁居立村于此,立村时称为“横屋村”,因地貌形状像雁落沙坪而又称雁坪里,村名沿用至今。

横屋村清乾隆时期属工郎绵乡仕洞都,清光绪末年属恩平县第五区,民国时期属恩平县第三区良西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恩平县三区良西乡;1958年11月,开平、恩平合并,属开恩县圣堂人民公社(圣堂乡、良西乡、东成乡合并);1961年3月,恩平、开平两县分开,属恩平县良西人民公社(圣堂人民公社分开圣堂人民公社、良西人民公社、东成人民公社)福坪生产大队;1985年,属恩平县良西区福坪乡;1994年属恩平市良西镇福坪管理区、恩平市良西镇福坪村委会至今。

教师村

横屋村素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清末民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村内建有芳萃书屋、业盛书室、明聪书室、青山宗祠(学堂),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重教重学的浓厚氛围。许多人完成学业后,乐意当教师,走上教书育人的岗位,有的家庭多至四、五名教师。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村中子弟考入大学的超过150人,之后还培育了一批硕士生、博士生。村中许多毕业生还乐于投身教育事业,这成了横屋村鲜明的特色。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村(包括横屋媳妇)有近70人在各地中小学校任教。此后,横屋村教师人才辈出,如今,全村教师已超过130名。横屋村也因此被誉为教师村、文人村。

古堡围城(围墙与碉楼)

民国初期,社会动荡,贼寇猖獗,横屋村常遭劫掠。于是村中贤老商议建造围墙和碉楼,加强防范,以策安全。众议决定向海内外宗亲公开倡议筹集建设款项,并由徐业盛口述、徐世德笔录拟就了一封公开信。

公开信分别寄到海外横屋村宗亲较多的加拿大、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并在当地报纸连登3期,旅外宗亲积极响应,纷纷慷慨解囊,短时间内募集巨资迅速汇回。村中父老乡亲深受鼓舞,人人出力,于1917年建成围墙。围墙是三合土(加黄糖)舂墙,高2.5米至2.8米,全长近800米,把横屋村(包括村后竹林树林)东北西边合围着。1921年又在村子的东西两边建立了碉楼。碉楼与围墙构成古堡围城,形成了森严壁垒的防卫设施。旅外宗亲还为村购置了70多支步枪和一盏干电池远程探照灯,加强防范。有了围墙、碉楼以及枪支,既可防贼寇,又能防止巨蟒猛兽入村伤害人畜。

募集资金的公开信缘于建设围墙,故横屋宗亲把“公开信”称为“围墙论”,世代相传,它已成为横屋村有历史价值的文物。

丹凤祖徐公祠

当初,宗亲只是为了缅怀和拜祭祖先而兴建丹凤祖徐公祠。1947年初,徐椿盛、徐世郁等几位旅居美加乡亲回来省亲,发觉公祠已残旧不堪,且公祠只在每年的春节期间拜祭使用,春节过后,年头到年尾,公祠大门紧闭,一片凋零。于是倡议筹资修缮,并自愿借出款项办好此事。他们长时间侨居美加,眼界开阔,长期受西方文化影响,懂得要兴邦就要办学的重要性,而村里没有学堂,可以利用公祠来创办学堂。

在他们提议下,修缮公祠时,不但保留、改善了原来祭祖用的设施,使之完好,而且在公祠前一进加建了一层,增加房舍,开办了“青山学校”(后更名恩平三区八小)。丹凤是先祖的号,青山是先祖的名,利用公祠办学,取名青山学校,既能让公祠增加用途,物尽其用,惠泽村民,又能更好地纪念祖先,一举两得。从此,村里好几代学龄儿童均在青山学校受到启蒙教育,而且村里许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也在这里举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祠的学堂已不复存在,公祠又逐渐失去人气。到21世纪初,公祠又因年久失修,残旧漏水而成危房。面对此况,村民小组听取村民意见,决定筹资将公祠修缮翻新,建成村文化活动中心。于是,村里向海内外宗亲(包括出嫁女)发出公开信,呼吁大家出钱出力共同办好这善事。短时间内,便筹集到20多万元,加上各级政府支持,共投入30多万元,于2016年5月动工,按高标准严要求,对公祠进行全面修缮翻新。

2017年1月,修缮翻新工程全面竣工,丹凤徐公祠焕然一新,既保持原来的特色风格,又比起初更加靓丽,还在更新祭祖设施的同时,增设了村文化展览室、图书阅览室(包括电脑房)、娱乐室等,为乡亲们茶余饭后的文化娱乐提供场地。

2017年1月18日,丹凤徐公祠举行重光庆典,广东省徐氏宗亲联谊会和新会、开平、台山、阳江等市以及恩城水运的徐氏宗亲代表前来助庆。他们耳闻目睹丹凤徐公祠丰富新颖的内涵,赞叹不已。横屋村的祠堂文化既传承先辈优良传统,又做到与时俱进,融入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元素,让乡亲们受到良好文化熏陶。

徐煜逵

(1927-2013) 

徐郁逵1927年出生于横屋村。人人叫他逵叔,称赞他是有名的赤诚仁爱、热心公益、乐善好施的慈善家。

50年代初徐郁逵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他刻苦钻研,将当时先进的嫁接技术等应用到种植农作物当中去,实现连续高产。20世纪60年代,他被评为恩平县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当选为广东省人大代表。

1963年,徐煜逵赴港,凭着勤奋创业的精神和善于经营的头脑,分别在香港、汕头、东莞、增城创办了牛仔布洗水厂、制衣厂、胶袋厂等企业。致富后,他不忘乡土之情,热诚捐资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办教育,捐资江海中学、恩平一中、那湾中学、良西中学兴建教学大楼、增添教学设备。为兴建市侨联大厦、市人民医院,市体育馆,支持家乡文明村建设捐资出力,特别是在徐煜逵、梁兰英夫妇俩的带动下,创建了福坪小学,解决了家乡子弟就近上学的难题。

徐郁俊

(1930-2020)

徐郁俊出生于横屋村,1952年从香港回到内地参加建设,因工作出色,成绩显著,1984年12月荣获“全国水利电力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20世纪80年代,村中为解决家乡子弟就近上学问题,筹划在横屋村后建设福坪小学。徐郁俊应乡亲们要求,亲自设计福坪小学,并绘制出图纸。

【导航地址】

恩平市良西镇福坪村委会横屋村

恩平市良西镇福坪村民委员会

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Y577

来源:中共恩平市委宣传部、良西镇党政办、恩平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刘晓燕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