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届中国 (广州) 国际纪录片节共征集到来自全球七大洲156个国家与地区7280部纪录片参评参展 (其中3200部为2022年度报名的作品,4080部为2023年度报名的作品) 。西班牙、伊朗、印度是国外报名数量最多的三个国家。亚洲国家的报名数量位居各大洲之首。
近年来的纪录片在持续聚焦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境遇的同时,其关注视野在向外转,更加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这次参评的影片总体上看是题材多样、类型丰富、风格多元,社会纪实、文化艺术、自然地理、科学技术包罗万象,直接电影风格的观察式纪录和真实电影风格的介入式纪录各取所需,技术赋能下的动画手法在多部纪录片中运用,纪实与虚构得以巧妙融合,还有的纪录片呈现出“散文电影”的哲学睿思和批判……
最终,共有45部影片进入本届纪录片节金红棉评优终评入围片单。完整片单如下:
纪录长片
《坚毅之旅》(尼古拉·菲利伯特,法国)
《蒙太奇大师与我》(卡特琳·罗特,德国 / 瑞士 / 奥地利)
《后工作时代》(埃里克·甘迪尼,瑞典 / 意大利 / 挪威)
《然后国王说,好个奇异的机器》(阿克塞尔·丹尼尔森 / 马克西米利·范·艾崔克,瑞典 / 丹麦)
《阳台电影》(帕维尔·洛津斯基,波兰)
《猞猁守候者》(尤哈·松帕,芬兰)
《靠近维米尔》(苏珊娜·雷斯,荷兰)
《英雄的反面镜像》(米哈尔·卡维基,波兰)
《塑料狂想曲》(伊萨·威林格,德国)
《分离》(詹妮弗·雷德芬恩,美国)
《一生所爱》(玛尔塔·罗梅罗,西班牙)
《伦敦桥余波》(大卫·里佐 / 玛齐亚·托斯卡诺,意大利)
《一路顺风》(克劳德·贝希托尔德,瑞士)
《家里唯一的男人》(贾法尔·纳杰菲,伊朗)
《少女与马》(杨荔钠,中国)
《石史诗》(王申,中国香港 / 荷兰 / 法国 / 希腊)
《金鸡冠的公鸡》(余红苗,中国)
《珠峰队长》(吴曦,中国)
《家族树》(苏钰婷,中国台湾)
《上海少女》(罗彤,中国)
《吃苦》(孙宁忆 / 帕斯卡尔·阿波拉·吉康蒂,美国 / 中非共和国 / 加拿大 / 荷兰 / 肯尼亚 / 南非)
《我们在黑夜的海上》(陈思毅,中国 / 美国)
《万里千寻》(张伟民,中国 / 美国)
纪录短片
《何不为我而留?》(米卢·格弗斯,荷兰)
《流水,清风,飞尘,面包》(马赫迪·扎曼普尔·基亚萨里,伊朗)
《另一面镜子里的梦中之梦》(朱云逸,法国)
《唐人街仪仗队》(陈黛拉,美国)
《我的AI恋人》(梁丑娃,中国 / 澳大利亚)
《历历如画》(陈东楠,中国)
《寻找马悦霞》(张浩 / 李玥,中国)
《听,鸟儿在叫》(周浩,中国)
系列纪录片
《你好!火星》(王立欢,中国)
《人生第二次》(秦博,中国)
《游戏星球:沙漠治理》(赵路 / 魏克然 / 陈玲珍,中国)
《是我》(陈玮曦 / 危凯 / 叶云 / 范俭 / 苏哲贤,中国)
《深中通道》(宋璋 / 何浩堃,中国)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范承祥,中国)
《未来漫游指南》(大卫·布里格斯,中国)
《打开一颗心》(柯敏,中国)
《冰冻星球II》(马克·布朗罗,英国 / 美国 / 中国 / 德国 / 法国)
《绳索街65特种部队》(格奥尔格·茨库尔特施塔勒 / 伊娜·凯塞博姆 / 卡斯滕·古特施密特,德国)
微纪录片
《面包屑》(何塞·拉罗萨,西班牙)
《失语症》(雅各布·拉斯科夫斯基,波兰)
《火箭发射时》(刘博濠,中国)
《野径飞驰》(陈春石,中国)
南方+记者 张思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